难忘儿时赶乡场

黔南日报 2024年04月13日 徐紫蓉

  徐紫蓉

  儿时我对赶场充满了期待,至今仍是心中不褪色的记忆。

  童年时,我的赶场地主要在百子桥北面向东而行约500米处,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迎宾路。这段路有百年老校都匀二小,抬头可见的文峰塔,往前右拐便是匀城老八大景之一的龙潭春涨处,即龙潭口。当年这条路中间铺有几米宽的柏油马路,路两侧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路泥泞。那时剑江边未安装汉白玉栏杆和长廊,只有简单的堡坎,两侧还有上下的台阶,一侧是买吃的,另一侧却是牛马市场。就是在这条路上赶场,承载了我童年太多的乐趣。

  每到星期天,父亲会提回来用稻草串着的鸡蛋,一小块肉或少量水果,妈妈说:“赶场天卖东西的人多,这叫打牙祭”。有一次,邻居哥哥姐姐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去赶场,回到家后刚把赶场的趣事告诉爸妈,没想到被父亲用鸡毛掸子胖揍了一顿。原因是在赶场时,年纪稍长的哥哥姐姐蹲在摊子前,用一种“磨”的方式将水果、葵花等零食传递给后面的人,然后分给我们年纪小的吃。父亲说这叫偷,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还了得。

  从此以后,一到赶场天父亲就带上我们兄妹三人赶场,除了吃的外,还淘了许多书籍,至今记忆犹新的有三本书:《林海雪原》《苦菜花》《新华字典》。他用字典教我学会用部首查字,这几本书一直陪伴我到初中,懂事后我才知道这本《新华字典》的珍贵,因为是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新华字典》。不久父亲身陷囹圄,母亲不愿让儿女委屈,每到赶场天就拿两毛钱给大哥,让我们兄妹三人去赶场。每当买到我爱吃的零食,大哥便带我们顺着石阶下去剑江河边,我会顺手采下堡坎边上的狗尾草来打草结,两个哥哥拿着稍显扁平的鹅卵石打水漂定输赢,如打了平手,就用我打结的狗尾草“打草鸡”定胜负。不管怎样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俩谁赢都分给我吃。我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着被主人拉到河边来饮水的牛马。那钉着马掌的马蹄走在鹅卵石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让我吃得更香。如果是夏日,我们兄妹三人还会将买来的零食,用衣服小心地包裹好,拿一块石头压好,先到河里游一趟,再重复打水漂、打草鸡、吃东西。

  虽说儿时生活物资是匮乏的,但对赶场的期盼,让我们开心地度过了那个年代。我们兄妹至今不忘,父亲教我们做人,还有母亲在父亲身陷囹圄时的坚强,让兄妹三人在不易的岁月里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