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朝阳

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

黔南日报 2025年09月14日

  图为浪波湾安置区民宿。

  本报讯(桂天兴)走进荔波县朝阳镇板麦村浪波湾安置区,一栋栋灰白色的两层民宿格外醒目,屋内设计阳光暖人、舒适温馨,像这样的民宿,在安置区已有14家,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

  “我把一楼改成小卖部,售卖一些零食、饮料等,二楼改成民宿,有4个房间,旅游旺季房间经常被订满,一天有几百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午时分,瑞航民宿老板王文才正在躺椅上惬意休憩,回忆起搬迁前的生活,他感慨不已,“以前住在山上,去趟镇上要走很久,一到缺水季节,喝水还要去挑。现在搬到安置区,交通、饮水、医疗、孩子上学这些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安置区还为我们培训、推荐工作,想办法让我们增收,我把家改成民宿,比在外打工舒服多了,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在稍里一点的位置,王文才的哥哥王文能也把自家小楼改造成了民宿。王文能以前在浙江等地打工,搬迁后,在家打零工。前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建议和鼓励下,他将安置房改成民宿,自己当上了老板。

  “我家民宿通过线上线下都能订房,一到旅游旺季,房间就很紧俏,一天能挣600到700元。我的爱人在旁边的‘味上樟江’餐馆上班,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王文能笑着说。

  浪波湾安置区住着板麦村浪弄组29户126人,这里距国家级旅游景区大、小七孔仅3公里,凭借景区公路沿线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政府鼓励支持群众将安置房屋进行“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因地制宜发展住宿业,培育形成“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品质化”乡村旅游民宿体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已改造发展精品民宿14家,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在民宿发展之初,针对板麦村搬迁群众旅游服务技能不足的问题,荔波县人社、文旅等部门联合开设了民宿运营、餐饮服务、导游解说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依托荔波打造景城融合契机,板麦村不断擦亮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品牌效应,全力推动招商引资与本地资源高效互动,目前引进“齐宿·拉伽”“沐兰坊”等特色品牌民宿2家,建成“味上漳江”美食综合体1个。

  “自开业以来,平均每天接待量在70多桌客人,在餐馆里就业的搬迁群众有30人。”在浪波湾安置区旁的“味上漳江”餐馆,私家车、旅游客车往来不断,经理蒙智宇直到午餐高峰期过后,才有片刻空闲,他说,选择板麦村,是因为这里环境整洁、村民淳朴、资源丰富。

  据介绍,朝阳镇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将浪波湾安置区进一步打造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农文旅综合体,通过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吸纳商业体进驻,为更多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增收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