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丽 都匀融媒 文勇
医院病床前,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常守莲微微睁眼,目光洒在枕边一排熠熠生辉的勋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奖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70、80周年”“光荣在党50年”……每一枚,都藏着一部烽火往事。
1927年,常守莲出生于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一个贫苦农家。1938年,日军侵占濮县,屠杀上千百姓;1942年,范县遭遇“铁壁合围”大扫荡。这些记忆,如同刻在他生命的年轮里,“村里到处都是烟,粮食被烧光了,不少群众遇难……”
1943年3月,年仅16岁的常守莲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加入范县大队地方游击队伍,配合八路军部队抗击日寇。次年二月,因表现英勇,他正式成为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山东独立某团战士,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常守莲继续随军先后参加豫北反攻、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战斗。历经多次艰苦作战,战火将这个青涩少年淬炼成了一名百战精兵。1947年2月,常守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解放西南之后,接到新的使命召唤——“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常守莲所在第18军发出铿锵誓言:“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进军西藏的征程,成为他一生的深刻记忆。
路,是西藏的生命。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这使西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迟滞了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也给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没有路,就走出路来。常守莲与战友从乐山出发,经康定、甘孜、昌都至拉萨,历时110天,艰难跋涉1500公里,翻越12座4000米以上雪山、4座6000米以上雪山,横渡金沙江、大渡河等大江河流100多条。他们来自海拔较低的中原大地,却经受住了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交通不便、保障不足等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开山修路,垦荒生产,建设农场。
在部队15个春秋,常守莲懵懂少年时从家乡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启程,跟随部队横渡长江,南下赣闽浙,穿行湘黔川,挺进世界屋脊雪域之城拉萨,辗转大江南北,从枪林弹雨中走来,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重重考验,先后任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
1958年转业,为支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他主动选择到三都水族自治县。当时县里除了都柳江航运外,公路里程极短,绝大部分山区仍是靠人背马驮。民谣说:“上山云里钻,走路要一天,坐井观天地,哪知天外天,民族同胞生活真辛苦,一斗米才换得一斤盐。”
从血与火的战场走来的常守莲,发扬不怕吃苦、不怕流汗流血、不怕牺牲的老军人精神,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重新“行军”——这次是与锄头、铁锹为伴。他带着干粮,和水族同胞在都柳江两岸群山之间,翻山越岭、过沟淌河,探勘路线、开山辟路、架设桥梁,鏖战两年,终于修通全长65公里的县乡公路。路通了,盐便宜了,娃娃方便出门读书了。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革命工作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后来,常守莲被调至都匀,在都匀剑江路办事处(现小围寨街道)任科长、副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
人离岗,心未休。离休后的常守莲,经常走进校园讲述革命故事,参加调研建言献策。2015年8月,常守莲牵手老伴参加“百名老干部喜乘高铁感受贵州发展新变化”采风活动,从都匀高铁站乘坐动车组往返贵阳,以一名交通战线老兵的视角,亲自体验动车组的快捷,目睹贵州城乡的巨变……
十余枚勋章纪念章静静躺在盒中,见证着一位少年从冀鲁豫根据地走向世界屋脊,又从雪域高原扎根黔南山区的一生。一个兵,一生忠诚,一路征途。常守莲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一辈子回答:何谓战士,何谓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