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蝉那样活着

黔南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杨卫中

  秋风渐起,蝉鸣已染萧瑟寒意,不知疲倦的蝉,仍朝着太阳放声高歌,用生命丈量着季节的更迭。那声音虽说有些哀婉,也透着点脆弱,但它的精气神却让我叹为观止,纵然有人对蝉心生厌恶,可我却钟爱有加,心中时常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蝉的一生短暂而悲壮!“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精炼的一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蝉从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冰冷而污浊的泥土里蛰伏四年,靠汲取树木的汁液滋养羸弱身躯,在漫长的黑暗与孤独中泅渡、隐忍,在寂静中沉默与坚守。娇小身躯,四年蛰伏,这需要何等的执着与毅力?

  待得破土重生之日,还要忍受灵与肉的痛苦,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艰难而复杂的蜕变,把四年的黑暗谱成曲、酿成歌,开启生命中最辉煌的绝唱,那一声声看似单调却响彻云霄的鸣叫,是生命在时间沙漏里不屈的燃烧与宣告,是尽情释放生命的张力成就的磅礴呐喊。尽管只能在阳光下生活一两个月并遭受日晒雨淋,但它们并未悲伤和抱怨,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生活。它暗示我们:厚积才能薄发,做人只有懂得沉潜蓄力,敛翼待时,坚持不懈才能将命运的沙砾,磨砺成灵魂的珍珠。

  蝉能够认清自身现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它们本能地知道单独鸣叫是微弱的、破碎的、单调的,不足以撼天动地,只有融入集体,一呼百应,一奏百和,才能唱出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放歌虽短暂,但高昂而亢奋,激扬而猛烈。因为它明白只有裂帛破空,金戈齐鸣,盈塞天地,夏天才是完整的、灵动的、丰满的,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渺小的,真正的智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齐心协力抱成一团才能取得成功。

  蝉以生命为笔,用歌声为墨,书写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阳光和生命的礼赞。明知生命将尽,仍要唱到最后一刻,直至抱着枯槁的枝条结束生命。似乎有一种不顾一切的决绝,独留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遗恨;又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慷慨,更有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正如苏东坡所说:“秋来间何阔,已抱寒茎槁。”这渺小的生命,竟以一生赴约一夏,可谓是苦楚至极但充满着苍凉悲壮,它昭示我们:光阴似金,分秒必争,生命的长度或非由己,然其厚度与光华,全赖奋力绽放的勇气。

  唐代虞世南借蝉声明远志,称做人应像蝉一样俯仰天地,居高而声远,何须假借秋风。表现出一种豁达不拘、雍容不迫的气韵风范。晋代郭璞《蝉赞》曰“潜蜕弃秽,饮露恒鲜。”道出了蝉出淤泥而不染,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品性,赋予了蝉一种超凡脱俗、高洁自持的精神特质。亦如汉代司马迁赞美屈原超脱俗尘所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以此来表明屈原的忠诚、正直、淡泊和品德高尚。晋代文学家陆云还提倡君子应当学习蝉的品德,将其视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他在《寒蝉赋》中写道:“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被誉为至德之虫,无疑高尚之至。

  蝉之一生,何尝不是一曲生命的隐喻,低吟着穿透时光的箴言,愿我们都能像蝉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唱尽天地辽阔,带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活出最精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