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仙桥

推普架起连心桥 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黔南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开展现场教学

  本报讯(福泉市融媒体中心   李正芳   葛启龙   邹丽娜)近日,在福泉市唯一的苗族聚居地仙桥乡,一场以语言为纽带的民族团结实践正悄然展开。这里,稚童在课堂诵读普通话,老者于田埂练习发音,跨越民族与地域的语言之桥,正串联起各族群众融入时代的共同心声。

  仙桥乡中心小学创新实施“双语并行”教学模式,以苗语启蒙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过渡至普通话规范教学。教师巧妙运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辨析语言差异,构建国家通用语言认知体系。许多苗族学子从入学时仅会苗语,成长为能用流利普通话交流的“家庭小先生”,既坚守民族文化根脉,又拥抱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普通话让我们走向更大舞台,但母语传承同样重要。”学生王梓芯的话语道出当地教育理念。这种双向促进的模式,使语言学习成为文化传承与时代接轨的桥梁。

  推普热潮更延伸至田间地头。驻村干部手持常用语卡片,走村入户教授基础汉语。月塘村谷顶州组的田埂院落间,村民围坐练习“你好”“谢谢”等日常用语。对长期使用苗语的老人而言,掌握普通话意味着突破就医、购物、出行的语言壁垒,更为参与电商经济、乡村旅游打开新窗。

  “现在年轻人都说普通话,不学出门都难。”村民王成元的感慨折射出时代变迁。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文旅融合,普通话已成为连接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关键密钥。

  从校园到村寨,从孩童到老人,语言相通正转化为心灵相契。当苗乡群众自信说出标准普通话,不仅畅通了对外交流通道,更深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座由语言构筑的连心桥,正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