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

拓展“民族+”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新发展

黔南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本报讯(张涛   李叶)近年来,贵定县深入拓展“民族+教育”“民族+传承”“民族+产业”“民族+社区”发展模式,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阶段,以扎实举措绘就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民族+教育”,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根基。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校园,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促进全县师生共学共融、同心同行。精心打造70余门独具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开发《古风茶韵》《鼓龙鼓虎“长衫龙”》、布依山歌、布依剪纸等校本课程,创新开设布依族传统竹鼓舞、竹竿舞等特色大课间活动。积极动员组织辖区中小学师生参加各类比赛,《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青年同行新时代,共同书写贵定新篇章》《铁路修到苗家寨》《红色传家宝》《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多部精品课程获州级奖项。

  “民族+传承”,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耕世代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持续推进贵定县蜡染、剪纸、制茶等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结合春节、“四月八”“六月六”、端午节等节日,举办“鼓韵茶坡·神秘海葩”民俗茶会、乡约音寨音乐节、德新镇“六·廿四”会亲节等特色活动,推动优秀民族文化活态传承。2024年,命名贵定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2家,开展民族民间文艺歌舞培训1期,有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民族+产业”,激活经济发展内生活力。深化民族特色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探索“村寨+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以民族文化为媒、以旅游为桥搭建交融平台。在“金海雪山”景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和精品线路,策划民族特色互动体验活动50余项。通过广州“茶博会”、工会“快乐购”、电商直播带货等渠道,2024年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品销售额2.93亿元,助力“黔货出山”。目前,已建成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9个。2024年以来,指导38家民贸企业享受流动资金优惠利率贷款3.74亿元;向上争取各类少数民族专项资金770万元,实施项目24个,以产业协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社区”,推动基层治理共融共享。结合搬迁社区和城市社区特点,着力推动金南街道福来社区互嵌式社区建设。整合多部门资源和资金优势,在福来社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食堂,完善“惠民连心庭”“益童乐园”“青少年儿童之家”等硬件设施,打造便民惠民生活场景。同时推进“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进社区,在“四月八”“六月六”、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促进各族群众高频互动、深度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