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大抗战

黔南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记者 龙毓虎

  近日,在独山深河桥抗战纪念馆,笔者见到了这些平民英雄的遗物:卢永章的斧头、盛龙华缴获的子弹袋、蒙永连的火药枪……每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个血与火的冬天。

  1944年冬,日军铁蹄踏破黔南,独山县硝烟弥漫,一群普通农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用土枪和斧头书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敌传奇。

  这些大字不识的庄稼汉,未曾听过什么“游击战术”,却懂得“一寸山河一寸血”;他们不懂军事操典,却用生命诠释了“守土有责”。独山民众的英勇抗争,如同黑夜中的火把,照亮了黔南抗战的壮烈画卷。

  三捧坡:孤胆猎户智歼敌

  在麻尾镇三捧坡上,86岁的盛德昌老人指着铁路旁早已坍塌的扳道房地基,声音突然颤抖:“我伯父就是在这儿,用一杆传了三代的火药枪,要了鬼子的命。”

  1944年12月1日的深夜,火光撕破了黔南的寂静。日军沿黔桂铁路北上,朱石寨火车站的木结构站房在汽油弹中化作冲天火炬。家住三捧街的盛龙华原本要去通知乡亲转移,却在扳道房转角与一名掉队日军迎面相撞。

  “那鬼子背着三八大盖,刺刀上还挑着抢来的腊肉。”盛德昌比画着伯父生前描述的场面。盛龙华闪身躲到石堆后,火药枪的引信在黑暗中滋滋冒着火星。当日本兵弯腰翻检包袱时,盛龙华扣动了扳机。

  枪声惊动了正在纵火的日军小队。等五六个鬼子循声赶来时,只见同伴仰面倒在铁轨上,额前碗口大的血洞还在汩汩冒血。而袭击者早已遁入溶洞密布的喀斯特山林——盛龙华熟悉这里每一条采药小径,他背着新缴获的“三八”步枪,消失在丛林中。

  “后来伯父总念叨,可惜当时火药太少,不然可以多击毙几名日军。”盛德昌回忆说。

  屯脚寨伏击:斧劈敌寇扬正气

  12月2日,日军一支小队窜犯上司镇屯脚寨,疯狂劫掠村民财物。

  护寨队员卢坤山等人组织当地群众躲进藏粮食的浪干诺洞里。随后,隐于寨口险要处,以山林为屏静待敌寇。当日军扛着抢来的粮食经过狭窄山道时,卢坤山率先扣动火药枪扳机,两名日军应声倒地。

  日军进寨后疯狂追赶妇女,卢永章在山上赶牛时看到后,跑下山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待鬼子靠近,抡起斧子朝一名鬼子头上劈去。“我们世代种地的山沟,成了鬼子的葬身地!”战后,卢永章摩挲着染血的斧柄说道。

  弄济寨周旋:溶洞碉楼铸忠魂

  12月3日早晨,基长上道弄济寨的宁静被枪声撕裂。蒙永连为救妻女,怒火中烧,抓起火药枪狠狠给骑在女儿身上的鬼子一枪托,一脚踢倒另一个鬼子。妻女得救后,他捡起鬼子的步枪击毙一个,又抡起枪托砸死另一个,两个鬼子瞬间毙命。

  12月4日,上道乡乡绅、自卫队队长石玉森紧急组织村民转移后,带领蒙锡成等队员在寨外粽粑林设伏。他们以土枪精准射击,三名日军毙命于稻田边。敌众我寡之际,自卫队退守祖辈熟悉的溶洞群,依托天然碉楼与敌周旋。蒙锡钦佯装败退,将日军引入迷宫般的溶洞,待敌迷失方向时,埋伏的队员从岩缝中射出复仇子弹。

  此战毙伤日军数名,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五支,但蒙永连、蒙锡成等四位壮士永远倒在了洞口石阶上。幸存队员蒙老五含泪道:“他们用命换来了寨子里三百多口人的平安。”

  后记

  “他们没读过兵书,但懂得保家卫国。”独山县档案史志局原副局长李天和动情地说。如今,这些故事被编成布依族民歌,在黔南的群山中代代传唱。那些奋起反抗的普通农民,用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