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茹男) 为切实做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灭火工作,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安全,罗甸县立足实际,提前谋划,聚焦指挥体系、责任落实、源头防控、应急处置等环节精准施策,全方位构筑森林防灭火坚实屏障。
高效指挥,科学调度强统筹。构建起精细化的指挥体系,针对不同天气和时段,明确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的调度职责:县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日常森林防灭火工作的调度;4级火险天气由县委分管领导和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负责调度;重点时期(元宵节、清明节等)、重点时段(5级及以上火险天气)由县党政主要领导调度。在重点攻坚期,从林业、应急等部门抽调不少于10人组建防灭火工作专班,明确岗位职责,实现指挥调度的高效有序。各镇(街道)参照县级模式,组建不少于6人的镇级防控专班,强化基层调度执行力。
压实责任,层层传导促落实。制定《县领导包保森林防灭火工作方案》,由县领导包保乡(镇、街道)森林防灭火工作。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统筹县级部门半数干部下沉到村协助开展防火工作。将森林防灭火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体系,明确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负责,修改完善《罗甸县森林防灭火责任追究办法》,强化问责实效。建立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镇级包村、干部包网格、护林员包地块的责任体系,实现管控区域“落地上图”。从林业、应急、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督查队伍,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分管县领导及包保领导反馈。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以及农事用火烧除等关键环节,由包保乡镇县领导领衔督战,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镇级至少组建1支督导队伍,深入村组开展督导和自查,确保措施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严密防控,多措并举筑防线。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宣传覆盖面,利用抖音、微信、广播等平台广泛宣传,针对空巢老人、留守未成年人等群体,通过“敲门行动”、院坝会、观影活动等方式进行面对面宣传。村级制定《鸣锣喊寨宣传方案》,以组或自然寨为单位进行排班,采取敲锣喊话的方式进行入寨宣传。对违规野外用火群众,由村“两委”监督其在本寨喊话道歉。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网格员在上午11点前入户开展宣传,11点后到责任区域进行防控。将火灾隐患排查作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重要内容,制定印发《隐患排查整治责任清单》,明确整治主体,建立隐患排查台账,确保隐患动态清零。按照“村级审批监管、镇级报备监督、县级调度指导”的原则,将审批权限下放到村级,以便各村结合“小气候”实际灵活审批。11月底前完成林区林缘100米范围内玉米、水稻秸秆等可燃物的烧除。凡在林区开展电焊、切割、钻探等动火作业,由行业部门向属地政府报备,共同承担监管责任。在重点区域新增5套高位摄像头,在重要林区修建林区防火通道,推进“技防+物防”相结合。根据护林员各个时间段工作任务的不同,调整补助发放结构,提高护林员履职积极性。由县级统筹,对值守点根据地形进行优化调整,并明确4至6名护林员负责点位值守及点位区域内的巡查,其余护林员明确到区域包保。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实行1+2(1名干部+2名护林员)值守模式。发生火情时,按照“三同时”原则(同时进行应急处置、同时进行案件侦破、同时进行火情损失调查)开展处置,并根据处罚权限及时开展案件处罚。深入村组巡回开展公捕公判大会,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野外违规用火处罚权限委托属地乡镇进行处罚。乡镇组建法律学习班,针对野外违规用火群众,采取抄写相关法律条款、观看警示教育视频等方式开展法律学习教育。制定《森林防灭火工作奖励方案》,对优秀的镇、村、护林队长、护林员进行考核奖励,持续推进《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强化应急,提升能力保安全。强化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按照县级50人、镇级30人、村级15人的标准组建应急队伍。其中县级由林业局、应急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组成;镇村自行健全应急队伍。配齐应急处置设备。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租用直升机、载重无人机用于火灾扑救,配齐应急通讯指挥车辆、13套“移动水箱+高扬程水泵”以水扑火设备,实现扑火“空地”结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制定培训演练计划,从预防、应急处置、责任追究、警示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链条应急演练培训,规范应急处置,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促落实。在县城周边、国有林场、大小井风景名胜区等地新建15套语音宣传杆,对火情高发的乡镇、存在视频监控盲区的龙坪镇、红水河镇、边阳镇、茂井镇新增5套高位摄像头,对全县森林防灭火值守点位(宣传点、瞭望点、值守点)进行优化调整,优化后共计389个点位,并为涉及观察瞭望功能的227个点位配备望远镜。组建县级联合工作专班,开展计划烧除宣传动员和审批工作,推进网格化管理并“落地上图”,制定《9月份森林防灭火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专人调度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