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岗干部返乡带动群众培育金花茶树苗
罗婉妮
为破解基层干部“思路窄、办法少”的难题,罗甸县锚定“强队伍、促发展”目标,精心组织村干部异地跟岗学习,让干部走出家门口,到先进地区取经充电。2022年以来,通过州级统一选派、党建协作帮扶等渠道,从10个乡(镇、街道)优中选优推荐249名村干部赴广州、贵阳等地跟岗学习,结出干部能力提升、乡村活力迸发、区域合作共赢的丰硕成果,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思想“破冰”+能力“充电” 干部队伍焕新颜
“以前总想着‘等政策、靠帮扶’,去广州跟岗后才明白,发展得自己主动找路子。”这是不少罗甸村干部跟岗后的真切感受。赴广州跟岗的干部,被当地一门心思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发展的氛围深深触动,彻底甩开“等靠要”的旧包袱,扛起主动干的新担当。不仅思想观念变了,工作方法也跟着“升级”——学到了乡村治理精细化管理、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等先进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宽、底气更足。
逢亭镇纳闹村党支部书记夏顺献就是其中的实干派。2023年8月,他借粤黔协作契机赴广州市白云区南岭村跟岗,回来后立马“动真格”。一边主动对接资源,争取5万元南岭村帮扶资金搞亮化工程,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一边运用南岭村网格化管理经验,发动群众清垃圾、改死角,累计清理160余吨垃圾、整治240余处卫生死角。更难得的是,他还推动建立环境整治监督队,把一时清变成常态美,让纳闹村真正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经验“转化”+产业“造血” 乡村发展添活力
跟岗不是走过场,关键是把他山之石变成本土动能。罗甸村干部们带着学到的经验回到村里,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一笔笔集体收入增长,让乡村发展的引擎越转越稳。
沫阳镇沫阳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小甸2024年从广州学习归来,就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争取国投的项目资金140万元建设布依文化活动中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买农机、建服务队,培养5名本土技术员,为全镇30个村提供耕种收一站式服务;争取国投的项目资金70万元建标准化制糖基地,如今古法制糖产业每年带动80人就业,2023年产值超50万元,下一步还计划把甘蔗种植从300亩扩到500亩,让更多村民腰包鼓起来。
茂井镇田坝村的“特色路”也走得很稳。村支书杨昌奎2022年赴贵阳息烽跟岗后,结合本村贵州金花茶发源地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带领村民种植了504亩金花茶,827亩油茶,覆盖115户485人。如今,这些特色作物成了村民的致富树,让田坝村在产业兴旺的路上越走越顺。
在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与优质业态开发上,沫阳镇大井村同样探索出了一条学先进、促本土的路子。2024年,在贵阳花溪区龙井村实地跟岗一个月后,给村支书黄安带来了最关键的启发。龙井村以“布依情味·百坊龙井”为核心,通过“农房变客房、农艺变工艺、农俗变节俗、农园变公园、农民变网民”的“五变”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让大井村找到了本土实践的方法论。
在黄安的带领下,大井村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聚‘五力’、促‘五变’”工作法,让村里的好风景变成好经济。这套“学用转化”的组合拳,让大井村迎来了质的飞跃。2024年,大井村《发“五力”治“五乱”,带领村民踏上新“旅”途》案例成功入选新华网乡村振兴实践典型案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9万元,真正实现了学经验、促发展、惠民生的闭环,让生态旅游成为大井村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
资源“牵手”+合作“共赢” 区域联动结硕果
跟岗学习不仅提升了干部素质,更搭起了罗甸与先进地区合作的桥梁。村干部们在跟岗时主动对接资源,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让单向学习变成了双向共赢。
龙坪镇坪寨村支书邵建华2023年在广州市白云区永兴村跟岗时,经当地村支书引荐,与番禺大杨服装公司达成长期代加工协议。如今,服装工厂建在金银洞社区,3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盈利超30万元。
边阳镇石兴村的合作更是全方位,村支书陆军2023年从广州市白云区南岭村学习回来后,不仅邀请南岭村到石兴村搞支部共建,还通过广东贵州商会,把村里2.5万公斤蜂糖李卖到广州,解决了销售难问题;2024年帮助10名大学生争取到1万元助学金;2025年又拓展新合作,5万公斤早春蔬菜销到广州芳村市场,2.5万公斤鲜食玉米、辣椒送进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食堂,还帮50名罗甸人在广州找到工作,争取30盏太阳能路灯、1.3万元文体活动资金,让“跨省合作”真正惠及村民。
从走出去学到沉下来干,罗甸县村干部异地跟岗学习,不仅锻造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的基层队伍,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罗甸将继续深化干部跟岗机制,让更多干部取真经、干实事,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