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刺梨

一颗山野果的“三级跳”

黔南日报 2025年09月29日

  俯瞰山王果集团

  刺梨丰收

  制作刺梨红茶

  贵定县融媒体中心   曾入龙

  金秋的贵定,处处飘荡着刺梨的清香。“30亩地能采1到1.5万公斤,这果果比啥都靠谱。”在昌明镇火炬村的山坡上,农户唐廷培捧着满筐金黄的刺梨笑得开怀。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第十六届香港国际茶展上,贵定刺梨红茶刚摘下季军奖牌,便被德国茶商签下5万美金订单,没多久又获第十届亚太茶茗大奖“其他茶类组”银奖。从山间无人问津的“野果果”,到农户增收的“金果果”,再到走向国际的“贵字号”名片,贵定刺梨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三级跳”,打造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筑基——

  从“散养”到“抱团”   小刺梨扎稳致富根

  “以前果子熟了要么背去镇上零卖,要么烂在地里,心疼又没办法。”新巴镇幸福村村民王叔的话,道出了早年贵定刺梨种植户的困境。彼时,农户零散种植、缺技术、无销路,即便刺梨富含每100克3541毫克的维生素C,是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也难成气候。

  改变始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落地。在昌明镇火炬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带着“两委”班子率先入股,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春天请专家指导除草剪枝,夏天组织科学化防虫,秋天对接企业统一收购。“去年产了34万公斤刺梨,产值约200万元。今年挂果率达80%,预计能收600吨。”李红的底气来自合作社构建的“种植——管护——销售”闭环。如今,火炬村家家户户种刺梨,不少种植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曾经的“野果果”变成了“金果果”。

  在德新镇,产销对接让农户少走了更多弯路。晓丰村的集中收购点里,网格员曹杰有一边帮农户筛选刺梨一边说:“挑掉青果烂果,统一卖给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省了运输费,还能卖个好价钱。”光明村按公斤计酬、晓丰村固定日薪,两种务工模式让当地村民每天能挣100多元。“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娃,又有稳定收入。”采摘工人兰大芬说。

  截至目前,贵定县建有1000亩以上刺梨基地4个,建成2500亩沿山大坳水肥一体化示范刺梨基地,全县刺梨种植面积10.7万亩。

  升级——

  从“鲜果”到“精品”   产业链撑起大市场

  “1公斤切果1.4元,我手脚快一天能挣100多元。”在金南街道福来社区帮扶车间,李阿姨手指翻飞间,金黄的刺梨便完成切块去籽,等待变身畅销的刺梨干。这个日均加工5000公斤鲜果的车间,不仅让100余名村民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更让刺梨从“鲜食”走向“深加工”。

  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企业的创新突破。在贵定县晨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刺梨鲜果经清洗、烘干等工序,变成包装精美的刺梨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安徽、江苏、广东等地。“我们按高于市场价的每公斤3.6元收果,每天消化30吨,还优先雇用本地村民。”公司负责人饶声梅介绍,仅新巴镇就有180余人在此务工,日均发放工资2万余元,企业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

  刺梨果脯、刺梨干果、双梨膏、刺梨原汁、刺梨果冻……在贵州佳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质刺梨生产厂区里,灌装线、包装线、运营线不停运转,刺梨鲜果正沿着全自动生产线变身为各式刺梨产品。“从人工清洗、削果,到自动化烘焙、储存,每一步都在提升效率。”公司负责人闵海洋说。技术创新带来质的飞跃,公司年产值从最初的500万元跃升至4000万元,刺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但闵海洋并不满足:“未来三五年,我们的目标是8000万元甚至上亿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刺梨与茶叶的“跨界融合”。今年2月,贵定县成立“刺梨红茶发展联盟”,40余家茶企整合资源,用“鸟王群体种”茶青搭配刺梨果,研发出兼具果香与茶韵的刺梨红茶。贵州亿欣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历经十年试验,推出的“蔚醺浅啜”刺梨红茶,不仅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签下1万公斤订单,更在香港国际茶展斩获大奖,拿下德国5万美金订单。“贵州的生态好,加上精细加工,这款产品在高端市场很受欢迎。”公司副总经理朱裕新说,产品售价达每公斤3200元至6000元,仍然供不应求。

  腾飞——

  从“本土”到“全球”   数字赋能打开新空间

  在山王果公司的5G智慧工厂里,刺梨鲜果刚卸下货车,就被扫码录入系统,顺着机械轨道进入清洗、压榨、灭菌等环节。“两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加工25吨鲜果,8小时内完成加工,锁住营养不流失。”公司行政经理郭品佳介绍,工厂100%设备联网,100%关键工序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生产,刺梨原汁保质期翻倍。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加工环节,更重塑了全产业链。山王果公司构建的“5G+区块链”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刺梨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公司还开设数字直播间,刺梨产品沿着网线“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还和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中科院)共建研究院,把‘维C之王’的价值挖透,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山王果公司董事长黄训才说。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让贵定刺梨加速“出山”。今年4月,“黔南刺梨”号列车从贵阳北站首发,沿着贵阳北——广州南线路,将“贵定刺梨”国家地理标志名片带向3省6市。在贵定县第六小学,刺梨汁被纳入营养餐,二年级学生柳传智小心翼翼地把刺梨汁揣进校服内包:“太好喝了,我都是一口气喝完。”从高铁冠名到校园餐桌,贵定刺梨正以多元场景融入人们的生活。

  如今,贵定刺梨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近10家企业及 60余家加工作坊从事刺梨生产加工,全县刺梨年产量4.4万吨,年产值超1.76亿元。在山王果公司举办的“金果果节”上,拦门酒、竹竿舞吸引着八方宾客,游客们一边体验刺梨采摘,一边参观智慧工厂,感受着这颗山野果的蜕变。“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品牌+运营’推动市场运营模式的本地化适配,实现海外市场的稳步开拓与长效发展。”黄训才的憧憬,正是贵定刺梨的新征程。

  从一颗山野果到一个产业,从乡村田野到国际舞台,贵定刺梨的“三级跳”,不仅跳通了农产品增值的路径,更跳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酸甜的刺梨正酝酿着更多甜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