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联动打通治理堵点

——都匀法院沙包堡法庭创新模式让汽修行业纠纷“高效解、源头防”
黔南日报 2025年10月14日

  案件审理

  罗春菊

  在黔南州的产业版图中,都匀市绿茵湖街道占据着特殊且重要的地位——这里是全州汽车销售与维修产业的核心集聚区,87家大小车企星罗棋布,不仅承载着黔南州汽车售后服务的主要功能,更成为拉动区域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汽修行业“以次充好”“小病大修”等乱象逐渐显现,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频发。这类纠纷因涉及复杂的汽车维修技术,责任认定难度大,不仅让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也成为司法服务基层产业发展的堵点与痛点。

  面对这一困境,都匀市人民法院沙包堡人民法庭主动作为,以问题为导向历经多轮探索,构建起覆盖纠纷预防、化解、治理全链条的多元共治体系,为黔南州汽修行业健康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回溯治理体系构建历程,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当时,沙包堡法庭受理的汽修纠纷年增幅超20%,且多数案件因技术争议导致审理周期长达2个月以上。法庭敏锐意识到,单一司法手段难以破解技术难题,遂联动黔南州、都匀市两级道路运输管理局,及深耕行业10余年的黔南州汽车维修协会,创新组建机动车维修纠纷法庭。这一举措开启“司法+行政+行业”联动解纷先河,通过建立“立案当日对接、3日内组织调解、调解不成7日内转立案”的快立快审快结机制,将纠纷平均化解周期缩短至15天。2018年,某汽车装饰公司因保养时误操作致新车变速箱损坏,车主索赔3万元遭拒。法庭邀请协会技术专家现场拆解检测,明确责任归属后组织调解,最终促成公司赔偿2.2万元,这起案例成为联动解纷的早期典范,也坚定了法庭“以专业力量破专业难题”的思路。

  2024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诊断等新技术普及,纠纷复杂性显著提升,原有模式在技术鉴定周期长、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上渐显局限。为突破瓶颈,当年3月,都匀法院联合黔南汽修协会、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迁至学院内,依托学院国家级“汽车监测与维修技术”骨干专业优势,打造“调解+庭审+普法”一站式平台,组建由3名法官、5名汽车专业教师、8名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法治工匠”队伍。

  这支队伍创新建立“诉前调解+诉前鉴定”模式:对维修费用争议不足5000元的案件,由调解小组24小时内介入,通过技术解读化解矛盾;对涉及核心部件维修的复杂案件,推行“鉴定先行”,技术专家3日内出具鉴定意见,明确责任后再进入调解或诉讼程序。此举使技术争议案件审理周期缩短60%,有效破解“鉴定难、周期长”问题。

  在此基础上,法庭进一步联合黔南州道路运输管理局、都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建立“五方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通报纠纷数据、共享违规企业信息,并构建“企业客服——协会专家——法律团队”阶梯式调解路径,严格实行“10分钟响应、30分钟介入、3小时反馈”快速处置机制。这一机制形成法律定方向、技术解难题、调解促共识、行政强监管的共治格局,让每起纠纷都能得到专业高效处理。

  曾某某的维权经历,正是多元共治效能的生动体现。2024年初,他的车辆因交通事故送至某4S店维修,半年后出现异响,检测发现4S店将原厂减震器更换为副厂件。多次协商无果后,曾某某向法庭求助。法庭立即启动共治机制,协会专家当天到场鉴定,都匀市道路交通局同步约谈4S店负责人,法官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角度解读赔偿责任。最终,4S店不仅赔偿1.1万元,还承诺免费为车辆做全面检测,曾某某的维权诉求3天内便得到解决。

  若说曾某某案例体现协同性,吴某某案则彰显速裁优势。2024年3月,吴某某的车辆定损维修后,发现仪表台未按约定更换,仅做简单修补。法庭受理案件后,“法治工匠”队伍当天调取维修记录、比对配件编码,庭审中出具技术核查意见。维修公司当庭承认“以修代换”,法庭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判决其退还仪表台费用2349元,并支付三倍赔偿7047元,从立案到判决仅用5天。“原以为要跑半年,没想到这么快。”拿到判决书的吴某某感慨道。

  除化解已发纠纷,法庭更注重源头治理。针对“小病大修”乱象,2024年5月,法庭在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触‘线’必究,守‘业’护信”宣讲会,60余家汽修企业负责人、200余名师生参会。法官通报的典型案例直击行业痛点:某汽修店谎称车主发动机“缸体开裂”,收取2万元维修费,技术专家检测后发现仅需更换500元的传感器;某商家将保险定损需更换的保险杠维修后重装,妄图赚取差价。这些案例均通过“技术查明——标准适用——责任认定”递进式解纷,不仅让违法企业赔偿损失,更通过行业通报形成震慑。

  治理效能体现在数据与实效中:2024 年以来,辖区汽修纠纷总量同比降 45%,行业产值增18%;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43 天缩至18 天,投诉转诉讼率降32%。法庭还通过组织旁听庭审、推行“法律 + 技术”双导师制,覆盖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推动行业人才持证上岗率从45%提升至78%;针对行业乱象发12条司法建议,推动修订《黔南州汽修行业服务标准》,明确 20 项细则,助力行业投诉量降 35%,消费者满意度达 92%。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一)》,该法庭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这一以“多元共治”破解行业难题的探索,为基层法庭服务特色产业、深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都匀经验”。

  接下来,都匀法院沙包堡法庭将继续深化“司法+行政+行业+院校”模式,计划引入新能源汽车维修专家库,建立“线上调解+远程鉴定”平台,以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助推黔南州汽修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