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融媒评论员
黔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河流、水库、山塘、溪流,炎炎夏日,碧波清凉,清凉之下,却潜藏溺亡的危险,特别是暑期,更是未成年人游泳溺亡高发期。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仅靠警示远远不够,唯有全社会各领域共同构筑“责任共同体”,才能为生命之舟筑起最坚实的安全堤坝。
家庭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然而部分家长监护意识淡薄,或忽视避险常识传授,或放任孩子独自戏水,或疏于对下河戏水孩子看管,使家庭这道防线失守。尤其是留守未成年人群体,更需要监护人、乡亲邻里和整个社会的加倍警惕和关爱。
学校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切不可仅止于枯燥的说教。可通过生动逼真的情景模拟、专业实用的技能培训、扼腕痛心的真实案例,让孩子深刻认识溺水危害,增强敬畏心。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水域标识,了解隐患点,掌握基本自救技能,在孩子心中加装一盏“防溺水”的不灭警灯。
现实水域环境中的管理盲区,更需要各方力量协力配合。特别是田间水塘、河流浅滩、工地深坑等危险水域,亟需责任部门加强排查,设置牢固的隔离带和清晰警示,配备随手可取的救生设施。同时,水务部门、建设企业、村社组织等都应肩负起日常巡查责任,在危险时段加强值守,让每一片水域都有守护的眼睛。如发现溺水,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迅速开展心肺复苏等应急处理,抢抓“黄金4分钟”救援时间。
防溺水,需要“堵”“疏”结合。玩水是未成年人的天性,再多的叮嘱、再多的约束,也抵挡不住戏水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与其让孩子当“旱鸭子”,不如提前让孩子学会游泳,懂得更多救生知识,同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戏水场所,因为,最好的防溺水,是给孩子一个无需冒险的选择。
每一道责任堤坝的加固,都能为年轻生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防溺水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生命保卫战,我们谁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志愿者、行动者。当家庭监护不越“雷池”,当学校宣教不留“死角”,当社会监管不存“盲区”,我们才能将“安全”二字从纸面化为现实。唯有全社会共同肩负起这份重担,才能让夏日的碧波映照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