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融媒体中心 杨忠山 潘梦玉
清晨5点,长顺县城的街巷还沉浸在墨色里,八一路农贸市场外围的水泥地上已亮起星星点点的手电光。从八一路蜿蜒到长发中路,再拐向建设路,最终绕回长征大道,这一闭环的街巷,都浸透着老城区的烟火底色。
早市的烟火气藏在细节里。卖蔬菜的彭鲜兰在摊位前留出半米宽的过道,方便居民挑菜。“在这里卖了三四年,每天这会儿人最密。”她把沾满露水的青菜摆得整整齐齐,“来买的客人,我都顺手送几棵葱当调料,不值钱,但大家会吃得舒坦。”
市民潘文富穿梭在摊位间,“我每隔两三天就来菜场逛逛,就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还能买到新鲜的食材,回去给家人做顿好吃的。”他在彭鲜兰的菜摊前挑了辣椒、西红柿等食材。
6点刚过,肉摊前的班艳芬已切出大半案台鲜肉。“凌晨3点就去屠宰场挑肉,保证到摊位的肉都是热乎的。”她用抹布擦了擦案台,“老主顾们都知道,我这肉不打水,新鲜得很。”
角落处,80岁的陈光秀正把刚蒸好的苞谷粑摆上竹筛。“早上5点半就起来,打玉米糊糊、烧水、出摊,这手艺做了几十年,咬着糯叽叽的,年轻人也爱买。”
8时许,市场渐渐恢复平静。但那些带着露水的蔬菜、冒着热气的苞谷粑、讨价还价的乡音,早已编织成小城最鲜活的图谱。早市3小时里,从传统工艺售卖到互联网销售,都在晨光中交织,如同长顺县蜿蜒的喜步河,既倒映着古老的手艺,又奔涌着新时代的浪花。
在长顺早市蹲守一早,你会发现每个摊位都是一本活的地方志。市民们知道什么菜做来好吃,老顾客喜欢吃什么味道的苞谷粑,清楚学生们爱哪种口味的面包……早市3小时,是观察民生的放大镜,照见寻常日子里的踏实,同时也在悄悄提醒着人们,生活的味道藏在小城的烟火里。
图为摊主在整理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