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轩) 近年来,依托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三都水族自治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旅游名县”建设的重要抓手,搭建“组织建设、传承弘扬、文旅融合、市场化运作”四大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搭建组织建设平台,解决“谁带头”的问题。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专项调查。目前,全县申报成功各级非遗项目6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7个、州级3个;完成普查水书先生165人、民间水书文献598本、馆藏水书文献7348册、水族文物新增线索140处,全县有27卷馆藏水书文献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22年“贵州省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全国第13个、全省首个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文献。
搭建传承弘扬平台,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三都立足非遗传承发展实际需求,聚焦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着力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有效破解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积极与省州相关部门、专业院校和行业机构沟通合作,加强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培训,输送传承人参加非遗文创产品技能提升培训班、非遗电商直播技能专项培训班等省州各级培训,提高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传承人563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6人、州级29人、县级525人,形成了完整的四级传承人保护体系。
搭建文旅融合平台,解决“路径单”的问题。以“贵州村马”为载体,在水族端节、水族卯节、春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期间,举行非遗踩街、非遗展示展演、非遗技能大赛、“凤凰杯”芦笙大赛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景区,在咕噜、高硐、雪花湖等A级景区建设传习基地,有效促进“非遗+旅游”引领业态升级。今年1月至4月,举办“贵州村马”活动15场次,吸引游客168.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22.2%和37.21%。
搭建产品开发平台,解决“怎么销”的问题。支持市场主体利用非遗资源开发产品和服务,开发水族马尾绣、剪纸等文创产品300余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在北京、深圳、成都、贵阳等多地开设有马尾绣体验店。2024年全县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8000万元,带动3万余名绣娘稳定增收致富,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2025年3月,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纳入国家外交活动赠礼,水族非遗题材纪录片《过端》《绣》《水书先生》斩获加拿大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十佳作品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