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延洁 通讯员 王正彪
“天空湛蓝如洗,河水清澈见底”,如今的黔南,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从今年前5月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切身感受到黔南生态环境保护新成效、新进展:全州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3%,PM2.5浓度为21.6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均在全省排名(并列)第一,且全州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我州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我州是如何绘就“天蓝、地绿、水净、气清”生态画卷的?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黔南州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莫睿。
2025年以来,我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总书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嘱托铭记于心、践之于行。紧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步伐,贯彻落实州委“六大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锚定生态黔南建设目标,先后印发《黔南州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措施》《2025年黔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等方案,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五方面为突破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借助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精准管控。紧盯春节、中元节等特殊时段,聚焦工业企业、城市建筑项目等重点领域,今年以来推动9家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2县(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达99.5%。针对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接受国家考核这一“高要求”,通过州市联动、压实各方责任,加强城区保洁增湿、推进重点企业减排,臭氧、PM2.5等关键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面对汛期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迅速制定专项方案,成立由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以“一河两江”磷、锑污染治理为重点,打出日常管控、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组合拳”,68项措施精准发力。目前,重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8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今年1—5月,重安江、瓮安河主控断面总磷指标同比分别下降4%、25.7%。针对都柳江历史遗留锑污染问题,5月汛期省州县三级联动发力,科学施策、迅速处置,全面排查整治涉锑企业和历史遗留矿井、矿渣等环境问题,建设并投运18个应急处理设施,确保都柳江下游水质安全。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注重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序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排查整治,今年以来推进实施长顺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项目等土壤(地下水)治理相关项目3个,督促18个“一住两公”项目地块落实调查和治理修复措施。新启动实施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4个,1-5月全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为92.3%;新增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家,全州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处置能力提升至65.46万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全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助力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夯实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今年,全州统筹投入各类资金2亿余元,新建成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62万吨/天),改造建设污水管网66公里,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稳超98%;新增完成1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条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至53.6%;新增2个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95辆城镇生活垃圾环卫车,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保持在91%以上。
同时,为抓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我州梳理出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141家,秉持严格执法、规范检查的原则,联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强化畜禽养殖、城镇污水处理、矿山等领域联合监管。依托黔南数字环保平台及重点企业(点位)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系统,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装上“数字引擎”。今年以来,监管执法共发现问题165家,依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36起。
莫睿表示,下一步,全州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勇担生态环境保护重任,深入落实州委“316”总体部署,持续深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深耕水、气、土(渣)治理,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为黔南“谱写新篇章、建设模范州、打造增长极”筑牢生态根基、增添绿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