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福泉市融媒体中心 尹修啟 康智波) 金秋九月,福泉市各地陆续开启秋种工作。通过“大季+小季”轮作与订单农业相结合,实现土地四季无闲、产销无缝衔接。
在凤山镇竹王城村老羊寨坝区,昔日稻穗低垂、辣椒火红的田地,如今变身整齐划一的菜畦。村民们分工协作,翻土、覆膜、保墒,田间一派繁忙景象。轮作模式使坝区土地利用率提高至100%,预计秋冬蔬菜亩产可达5000公斤,较单季种植增收40%以上。
基地负责人沈承光介绍:“9月份我们种植的是西葫芦、红菜薹和白菜薹,采收可持续到明年3月。之后接茬种植白玉丝瓜、毛节瓜、青丝瓜等品种,实现土地全年高效利用。”
当前,坝区正按订单开展小季作物种植,与成都、武汉、深圳等地经销商签订购销协议,保障产品销路稳定。目前,首批30亩西葫芦、60亩菜薹正在有序播种,将于11月起陆续供应,采收期持续至明年3月,预计总产值可达200万元。
沈承光表示:“目前每亩产值预计约2万元,我们希望通过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户增收和就业。下一步计划在竹王城村流转500亩土地,以订单农业模式将产品销往深圳、武汉、福建、成都等地。”
轮作模式不仅激活了土地效益,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坝区生产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务工岗位,每天可吸纳20余名村民参与播种、管护、采收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务工村民罗永碧说:“跟着老板种西葫芦、菜薹、丝瓜,活儿一直有,收入也稳定。”
沈承光补充道:“目前每天用工20余人,每人日薪100元。后期大规模种植时,预计用工需求将达120人。”
近年来,福泉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在“大季+小季”轮作模式下,大力推进精品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订单化转型,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促农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据悉,福泉市今年预计秋冬种面积约31.6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