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融媒评论员
9月22日,农历秋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味道。
丰收节,不仅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礼赞,更是对农业发展成就的一次盛大展示。
而设施农业在这个丰收的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举措。现代设施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依赖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类型。
地处山区的黔南农业,受地理条件制约,现代化设施一直是一个难以补齐的短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信息化、智慧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必备的设施要素仍然是我们的弱项。
设施农业严重欠缺、装备落后、技术更新迭代慢等问题,成为山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最大障碍。比如,农田水肥一体化设施严重不足,抗击灾害能力弱;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仓储、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设施匮乏,农产品附加值无法有效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设施设备严重欠缺,导致农业生产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服务程度低等等。
山区传统农业要转型,千方百计补齐“现代化设施”这块“短板”是重中之重。
补齐“现代化设施”这块短板,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制定完善针对山区农业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山区。
补齐“现代化设施”这块短板,需要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自动化、轻简化水平,将信息化服务、智慧化管理、数字化运营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推动设施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升级换代,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补齐“现代化设施”这块短板,需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终端销售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补齐“现代化设施”这块短板,需要培育一大批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养一大批领军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创业人才,培训高素质从业队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当然,补齐这块短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持续发力,同题共答、破解难题、解决问题,加快补齐山区农业短板,推动山地农业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