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思梦)今年以来,瓮安县江界河镇从一村一策、村村抱团、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四个方面精准发力,以“红色引擎”驱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村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一村一策,增强发展“内力”。组织村(社区)“两委一队”开展家底摸排行动,对辖区区位条件、发展现状、产业基础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各村(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坝坝会等10余场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镇党委建立“审资源禀赋定方向、审产业基础定项目、审发展前景定目标”的“三审三定”机制,召开专题会议对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方案进行审议,逐村把脉问诊、精准开方,确保产业发展符合村情。同时,整合镇级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建立“一村一策”扶持清单,选派党建指导员全程跟踪服务,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截至目前,全镇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壳”升级,其中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去年增长15万元,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去年增长20万元,村级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村村抱团,汇聚发展“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村村联合、产业抱团、互助发展”的工作路径,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依托“一江两带一中心”的产业发展布局,以江界河国家级风景区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为中心,探索“抱团”发展旅游,由村(社区)、党员、群众、公司共同“抱团”闯市场。将素质过硬、接地气的村民培育为红色讲解员,在讲解中通过“产业+文化传承”模式,推动“红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面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实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精品水果产值突破2000万元。推行稻油轮作,建成2个种植示范点;全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27家规模养殖场,肉牛存栏170头,年分红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
打造品牌,释放发展“活力”。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品牌建设,多维度发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品牌效应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依托强渡乌江战斗遗址、火金山战斗遗址及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开发“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的“红色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000万余元。组织网络直播带货活动,聚焦特色农产品年累计带货金额达300万元,成功塑造特色农产品销售品牌。在品牌宣传推广上,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矩阵,积极联动州、县融媒体中心开展宣传,同时指导各村(社区)开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做好品牌推广。借助品牌赋能,全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得到提升,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动力”。镇党委采取“党建+招商”工作模式,成立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招商专班和项目服务队,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落实惠企政策等举措,成功吸引贵州懿凌生态养殖、盛丰茯苓种植等龙头企业落户发展。目前,全镇已形成生态养殖集群、特色种植集群、农产品加工集群“三大产业集群”,包含蛋鸡养殖180万羽,茯苓、红薯等特色种植,2个农产品加工厂,形成从种植到深加工到销售的产销一体完整链条,带动就业150余人,年增收450余万元,让群众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红利。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率达63%,实现了“建一个项目、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