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丽 岑俊霖
在都匀市文峰社区,七十多岁的王奶奶通过参加社区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智慧助老”课堂,成功掌握了手机挂号等实用功能。她高兴地表示:“这些课程非常贴心,手机再也不是生活中的‘拦路虎’了。”这一温馨场景,是黔南州推动科学普及、服务百姓生活的生动体现。
曾经,科学知识多以专业术语的形式存在于实验室和学术论文中。如今在黔南,科普工作正在发生积极转变——科学知识转化为老年人手机上的挂号界面、青少年喜爱的机器人模型、茶园中无人机播种的高效应用……科普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知、能运用的日常工具。
针对老年人群体,黔南依托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开设“银龄课堂”,组织开展扫码、新闻阅读、防诈骗等实用技能培训,志愿者提供手把手教学,帮助老年人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同时,“黔南微科普”微信公众号时刻在线,及时澄清“保健品神话”等不实信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与财产安全。
在青少年科普方面,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广泛举办机器人竞赛、“天眼课堂”线上讲座等活动,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家门口”,特别是在农村和民族地区,“科普大篷车”定期入校,带来实验装置、人工智能体验等设备。2024年,科普大篷车覆盖20余所民族学校;2025年计划深入偏远乡村,将优质科普资源覆盖更多边远学校。
科普工作还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与民生改善。推进“科普+”模式,依托天眼基地开展科学探秘、组织生态茶园研学,丰富旅游内涵;卫健系统深入社区,提供“三高”筛查和义诊服务,送医上门;农业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瓮安茶农成长为不会走的“土专家”,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实现增收。科普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今年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黔南将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这一主题,联合多个部门单位举办50余场活动,持续推动科学知识普及,积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科学不仅是前沿成果,更是服务群众、照亮生活的实践。黔南正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有效的服务和充满温度的微笑,让科普工作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