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
     
本版列表新闻
~~~——黔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略屏障 抗战阵地 交通枢纽 人才基地
——黔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中共黔南州委党史研究室

  “黔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场鲜明、积极应对,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黔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不畏强暴、顽强抵抗。以抗日救亡激发全民抗战、以战略屏障阻断日寇铁蹄、以血肉之躯共筑钢铁长城、以海纳百川接受内迁机构、以壁立千仞抗击入侵敌人。黔南出兵出征、出人出工、出地出物,成为战略屏障、抗战阵地、交通枢纽、人才基地,以其独特的抗战地位,为全国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历史贡献。因国民革命军第29军先后在卢沟桥、深河桥抗战,“黔南事变”与“七七事变”载入史册。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

  中国共产党在黔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形势的主动选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指挥军队开赴前线,担负起抵抗日军侵略的重任,同时,党的地方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方针,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斗争。1937年5月,中共省工委委员、贵州地下党负责人秦天真到独山麻尾做贵州抗日救国军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做了大量团结争取工作,利用抗日救国军打开的局面和莫凤楼先生的掩护,省工委曾一度“把贵州地下党的领导中心移到六寨”。黔南有5个党支部和1个党小组,宣传广泛,影响较大。都匀、贵定、独山、平越(今福泉)等地组织各种学会社团传播革命思想。如贵定白刃话剧社、都匀匀阳音乐会、独山星光读书会、平越拓荒社、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等。1937年9月,荔波支部书记韦汉超到广西东兰西山参加抗日干部学习班,负责发展荔波等县的武装斗争,秘密组建了抗日武装。荔波中学校长、地下党员郑希侠宣传抗日救亡直到1944年4月被杀害于独山监狱。1941年,叶剑英、冯玉祥等许多名人和进步人士经过独山并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6月,黔桂铁路(河池至独山段)通车,由周恩来、郭沫若直接领导的抗敌演出剧宣传队第5队专程从柳州到独山演出《黄河大合唱》等。全民抗战思想深入人心,唤起黔南人民抗日热情,鼓舞了民族抗战斗志,为“黔南事变”抗战打下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黔南事变”前夕,中国共产党立场鲜明,党中央高度关注事态发展,1944年11月24日,毛泽东致东江军政委员会诸同志电:“宣言草稿及八月决议均阅悉,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宣言再加上几句桂、柳失陷情况及号召广西人民起来斗争之后,即可发表。”“黔南事变”是“广西会战”的一部分,毛泽东的电示,表明党中央高度关注桂柳失陷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广泛宣传动员人民起来参加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应对时局,根据中央关于敌后农村工作、在大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等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委员会书记王若飞派张立、田伯萍、张光昭等到贵州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准备组织抗日武装,并建立了黔南、黔东南的抗日武装力量。但由于日军旋即撤出贵州境内,根据中央指示,原准备打游击的党员又重新转入隐蔽斗争。“黔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刊载报道、发表评论,从1944年12月1日至12日,先后登载了《独山东南战斗》等报道,以及《火急了!共同救火》等社论,12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刊载《独山失守贵阳实行紧急疏散》,在全国全党公开全面报道和宣传反映“黔南事变”抗战情况,尤其社论,既号召共同“救火”抗战,又分析必胜形势,提出阻敌办法,收复善后工作,提高党报的宣传力、影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形成坚固的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2

  黔南交通地位突出

  抗战大后方南大门的“铁公机”成为大动脉中转站

  日本侵略军侵犯黔南境是为确保柳州至宜山主防线的安全,急需解除桂柳周边我方军事力量及战略设施。黔南地处西南腹地东南,区位优势突出,为西南交通枢纽,是华南、华西南地理单位结合部,是抗战大后方的屏障带、资源区、桥头堡、大通道,又是集散地、中转站、补给线、主阵地。尤其具有贵州省南大门之称的独山县(专署所在地),抗战时期有从广西进入贵州唯一的铁路、公路线和军事机场,是抗战时期的重要补给线和重要军事基地,中缅公路、驼峰航线战略物资运输到国内的集散地,担负着战争外援物资的空中运输和铁路、公路运转华中、华东、华南前线的重任。独山火车站是黔桂铁路终点车站,独山县是贵州省唯一有火车的县,黔桂公路贯穿独山全境(100多公里),这条铁路于1939年的2月,完成柳州至贵阳615公里的勘测、选线之后,即开始施工,1940年的10月,建成了柳州至宜山约90公里的一段。1942年底通至金城江,1943年春通至贵州省的独山县。当时,从苏联、美国进口的武器,以及国内生产的装备,由大后方运至江南前方江、浙、皖、赣之第3战区,湘、鄂、赣之第9战区,广东韶关之第7战区,广西桂林之第4战区以及空军在江南的衢州、玉山、丽水、建瓯、遂川、赣州、新城、南雄、湘潭、衡阳、零陵、桂林、柳州、丹竹等机场的航空油料、炸弹、枪炮弹、器材、物资等,均由这条铁路运至长沙、宜春、韶关,然后再由各地长途汽车队分送至战区各部队和机场。这条铁路是当时江南很重要的国防运输线,因我国沿海被日军侵占,全国大部分食盐也由此运出。由于是4个战区军事物资供应和外运的基地,所以从独山以南至柳州约300公里的铁路两侧的不少天然岩洞中,堆积着大量准备供应前方4个战区及空军的军事物资。中美盟军修扩建的前进飞机场距县城半公里,始建于1934年,原址为独山县城北东环北路东侧的演武厅扩建而成。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委会在盟军协助下启动扩建工程,征调10县3万民工抢修。“黔南事变”时,民工遣散,建设停工。“黔南事变”后继续紧张开工建设,1945年3月,竣工后形成108万平方米的军事设施。该机场于1945年3月底启用,驻扎美国空军大队并配备40余架战机,执行对广西、湖南、广东日军的轰炸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3

  黔南地灵人杰

  抗日队伍纷纷出征  “海陆空”勇士壮烈殉国

  黔南自古文脉炯耀、文教兴起,自东汉盛览、尹珍开化儒学以来,明有阳明文化,张翀、邹元标讲学都匀,清代莫友芝成为西南巨儒,文武状元均籍黔南。民国时,黄芝萌、张先培在京刺杀袁世凯,邓恩铭在山东传播马列主义并出席中共一大,蒙九龄率北伐铁军营部参加南昌起义,等等。崇文尚武的民族精神与血气方刚,一直激励着黔南人民参军出征、抗日救国。先后奔赴前方战场的有第85师、82师、102师、103师、121师、140师、新28师等,他们在前线与日军血肉相搏,先后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洛阳激战、淞沪抗战、武汉会战、长沙会议、台儿庄战役等,其中许多黔南热血青年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打通了滇缅公路,坚守怒江,为国际援华物资顺利运输到抗战前线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抗日战场上,无数黔南儿女奋勇作战,英勇牺牲,他们中既有三都籍的滕久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1932年牺牲于上海吴淞口)、荔波籍的全正熹(空军第14队队长,1937年牺牲于济南回南京途中,击伤日机1架后座机中弹坠毁殉国)、杨家骝(国民革命军第60师360团上校团长,1938年在江西万家岭战役率部坚守麒麟峰殉国),成为“海陆空”三军抗日英雄,被追认为抗日英烈。同时,革命有志青年加入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在华北、华东敌后战场英勇抗敌,平塘籍的肖德昌参加红六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部队,辗转太行山区,参加“百团大战”“四季攻势”“雁北战役”等;杨开林参加红二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120师供给任部军械修造厂厂长,生产大批枪械投入抗日战场;都匀籍的陶树清加入红军任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副司令,1936年在突围北上抗日中被杀害;王云臣参加红六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参加忻口会战等;瓮安籍的周贤参加红六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115师,在卫生部、后勤部提供抗日保障;陈靖参加红六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旅任副政委,指挥炮击日军;贵定籍的曾麦溪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后编入新四军东南支队任副参谋长,指挥抗日歼敌;龙里籍的罗祥春参加红一军团长征,后编入120师教导团,参加百团大战等;冯兴顺参加红一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独山籍的罗霖参加红二、六军团长征,后编入八路军冀中区独立支队抗日等。独山进步女青年袁朝云(沙克)、林静贞(林浏)参加广西学生军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抗日斗争。《黔南州志·军事志》载,1938年至1945年8年间,黔南共征兵67207人,其中都匀5866人、平越4351人、瓮安5976人、贵定7888人、龙里4773人、惠水8047人、长顺4852人、独山8431人、三都2389人、荔波4816人、平塘4717人、罗甸5106人。大部分兵员积极参战出征,开赴抗日战场,顽强抗战、奋勇杀敌。《贵州省抗战损失调查(下)》载,黔南在第一、二、三期忠烈将士共858人殉国,其中都匀99人、平越66人、瓮安110人、贵定84人、龙里53人、惠水56人、长顺22人、独山191人、三都17人、荔波85人、平塘35人、罗甸40人,平均历年出征壮丁占黔南壮丁的4%。黔南各族群众节衣缩食,积极缴纳公粮支持抗战,《黔南州志·财政志》载,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需要,将田赋收划归中央。1941年至1945年,黔南共实征田赋673088石,实征公粮235312石,平均每人负担征募公债约58元,人均征粮约1.2石。仅龙里县,抗战期间共征募军粮35700市石,其间投入防空经费2009元,从1941年至1945年,龙里县共征借粮食114309市石,到1945年为止,龙里县献粮1311市石,献金474万元。1938年,贵州省分配黔南各县募集寒衣11400套,1939年实募解寒衣价款677814元。仅独山麻尾莫凤楼,爱国经商,支援抗战,出资向国家捐献滑翔机一架,为抗战国内个人唯一捐献人。同时,黔南各族人民积极投工投劳参加修建黔桂铁路、独山机场等,伤亡242人。仅1945年1月至2月独山机场就征工2万人,工数60万。黔南在抗战中,出兵出征、出人出工、出粮出款,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

  4

  接纳内迁军事文化机构

  成为大西南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

  黔南山川屏障、地域广阔、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为西部南下通江达海大动脉的重要节点。抗战期间,积极接纳华中、华东、华南即将沦陷区的政府军事培训机构和文化教育机构等,为全国抗日战争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在黔南抗战硝烟战火中实训历练,随后投入各地抗战。1938年,国民党中央财政部盐务缉私部总队长孙立人率队进驻都匀,该总队相当于军一级建制,装备精良,总部驻薛家堡,部队驻东山一带,后该总队改编为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奉命赴缅甸支援英美军对日作战。此间,新编38师有百余人留守都匀,驻守仙人洞、马家营盘两地,办理补充兵源和守护库房军火器材等。国民党陆军辎重兵学校由广西全州迁往龙里,校本部设在西关坡太平寺,在龙里期间从第16期起共毕业5期约1000人。1939年,军政部145后方医院迁驻平越县城,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由广西鹿寨迁驻都匀东山脚下,校务部驻协府街协府衙门旧址,有员生3000余人、战马约400匹,驻都匀6年期间,代训中央军校炮科生第11期至第19期(缺15期)3500人,培训其他学员2001人,共培训5501人。其间担任国民党陆军炮校校长的蒋介石携其子蒋经国至都匀炮校视察,并在中山纪念堂对全校官兵发表讲话。国民政府在独山县南寨修建西南汽车修理厂和兵工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由广西宜山迁驻独山,校部驻铜鼓井、入伍生第5团驻石牛坡、第8总队驻三宫阁、第9总队炮兵科驻大园、第23总队驻基长、第26总队驻三都大河、独山第4大队和军官教育大队驻平塘,同时独山还先后迁驻军政部兵工署44工厂、后勤部第26卫生大队、军委会工程处第29工程队、中央军校毕业生通讯处及黔桂铁路通讯处、中国红十字会第44中队、陆军19后方医院、经济部中国植物油料厂、中国茶叶公司、国际协济会,军政部军械库、被服仓库、器材库、油库等50多个单位迁入进驻独山。“黔南事变”前夕,黔桂边区防守司令部奉令率陆军军校四分校、都匀炮兵学校练习团(炮兵1、3营、侦测营、通讯连)学生近万人赴南丹、牛栏关、打锡村一带,沿黔桂公路两侧,依山傍险,构筑子母连环堡等工事,以防日军北犯。后都匀炮兵学校代训军校第19期学生大队(编成一个炮兵营)携带大炮赶赴南丹增援迎战。学生兵如猛虎般顽强阻击,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都匀炮兵学校练习营增援29军91师273团在甲捞河、里腊坡抗战,在即将被敌围攻后才撤往都匀。1939年初,被誉为“东方康奈尔”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简称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因战事被迫西迁至平越,在平越办学6年期间,共培养出9位院士和两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涵盖桥梁、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连续四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中,多科成绩名列前茅。1940年,陆军通信兵第3团第1、2营分别驻扎定番、龙里县城。黔南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内迁机构,提供房地支持,在战时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为抗战大后方稳定生产及工作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5

  战略屏障西南抗战大后方

  让追进黔边成为日军“最困难的一次行军”

  黔南地处我国西南、华南两大地理单元结合部,是西南接连两广、南亚的桥头堡,抗战大后方的中转站。同时,黔南地处广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黔桂边地形起伏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为喀斯特山深石山区,山高谷深,悬崖陡壁,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甚至天气恶劣、地形险峻、险关固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为重庆第一道战略屏障,极大阻滞日军进攻。1944年秋,日本侵略军攻陷桂林、柳州后,一部分乘胜追击,沿黔桂铁路北犯黔边。黔南地形险峻,天气恶劣,日军行军困难。日军战后在《广西会战(下)》中入侵荔波写道:“该地附近是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战况不易进展,而且重庆军的抵抗异常顽强。据报告,进路两侧为连绵不断的石山,路外无法行动。”“部队的驮马一直不能替换。巍峨群山长满多年的青苔和榕树。”“贯穿山腰的进路,下至谷底形成10—20米的悬崖,路宽仅一米左右而且凸凹不平,路面长满青苔,多处为二神联队临时赶修的栈道,路面容易滑倒,极端危险,居民平时也很少通行,看到坠死的驮马有两三匹。”“在大道前方的石山中央有个凿成隧道的洞穴,是通向荔波的唯一进路。”在入侵独山写道:“贵州省的波浪地形,比起广西省来显然大得多。”“12月1日,日落后气温急剧下降,寒气逼人,半夜开始下雪。”在入侵都匀写道:“大队于16时30分向都匀急追重庆军,此时寒气逼人,更加下雪,据筑场大尉说,当时只穿贴身的单衣冷得很。从八寨出发穿行稻田6公里,右面可望见龙泉山,从八寨高原再登上高60米的山顶,穿过高原再翻山,沿山涧直到都匀,皆为弯曲忽高忽低的地形,步行很困难。小路上人马只能排成一列行进。小路的石阶一面是悬崖,而且有30—40厘米深的雪,人马皆被滑倒。”黔桂边素来民风彪悍、自卫性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运动广泛深入宣传影响下,黔南各族村寨保卫家园意识增强,当地组织村民成立抗日自卫队,不断顽强抵抗、袭扰日军。在入侵三都写道:“然而,征集需要与居民接触,因此不断有人传染了霍乱,加以此地苗族性格彪悍,排外性强,为运送患者费尽了苦心。”“筑场大尉回忆说:在整个作战中,这是一次最困难的行军。”致使日军在河东寨附近,不得不以告部下官兵为题,将回忆1943年12月8日常德攻坚战情况写在门板上,用以激励部下官兵。黔南山区地瘠民贫,日本侵略军入侵黔南如坚壁清野,军需困难,不能以战养战。就连日军第3师团长山本三男复电报也称:“敌军动向虽无特需介意之处,但因地形险阻,补给困难,加以沿途人烟稀少,物资缺乏,给养问题需要充分的考虑。”黔南天时、地利、人和,有效阻滞了日军。在日军经过沿途的水族、布依族和汉族等村寨时,紧急组织自卫,村自为战,用马刀、梭标、鸟枪、单针枪等劣质和原始武器,在荔波、三都、独山的十里长坡、石板寨、营上坡、屯脚、双虹洞等地,因地制宜,采取阻击、伏击、夜袭、追击等机动灵活战术,有力抗击日军。

  6

  打响了贵州抗战第一枪

  让狂妄嚣张日军“落得如此可耻下场”

  1944年11月底,日军进犯黔南,发生“黔南事变”,在贵州本土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黎明关阻击战,吹响了黔南及贵州人民的抗战号角,激发了黔南及贵州人民的抗战斗志。黎明关古称南门关,位于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南3公里处,距荔波县城40公里,与广西思恩午洞社村毗邻,岩石险峻,森林茂密,山高路险,山坳上筑石墙和堵防工事,为易守难攻的古关要塞,历史上曾是黔桂交通要道,素有“黔桂第一关”“黔南第一关”之称。战后日本军史写道:“黎明关是这一带最高的高地和分水岭,有如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附近那样用石头砌起二米厚的关门,上有好像小瞭望楼的建筑物和朱红的栏干。”11月19日,国军97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部自独山赶到黎明关布防,筑构工事,架设机枪和八二迫击炮阵地多处,严阵以待、凭险阻敌。11月25日,日军第3师团34联队2大队由广西社村悍然猛烈进攻荔波边关黎明关,当日军进入火力圈后,周国仲团长率领国军枪炮齐发,顽强抵抗,死守险关,狠狠打击进犯日军。密集枪炮声彻夜不停,受阻于黎明关外的日军多次强行攻关,均被守关国军奋力堵截。11月27日,日军速射炮大队第5中队利用迫击炮对周国仲团展开炮击,激战中,日军第5中队长天野松义、第8中队长若竹秀山相继负伤。日军不得不改变战术,一面加紧从正面进攻黎明关,一面从广西抓来思恩县龙里乡乡长韦锦堂带路,由洞良从侧面抄小路包抄,使我守军腹背受敌,被迫突围,经多次血战后,守军退出阵地,边战边撤。下午3时,黎明关失守。黎明关一战,中日双方激战三天两夜,日军2个中队长先后被击毙,230多人葬身于此,中国军队也伤亡惨重。97军参谋季世华曾回忆:“国军军部考虑自宜山越黎明,有捷径通独山,因此下令以营为基干,配属工兵、通信、卫生、辎重组成侧翼支队,星夜兼程,占领黎明关,以保障主力侧翼之安全。苗族同胞做向导、侦察、运输等工作,并协助构筑工事。各连队迅速进入阵地,加紧构筑掩体。次日晌午时分,前哨发现敌军向黎明关北犯。为诱敌深入,利用层林秘密撤向两侧。这时崎岖小道上,出现了三五只彪悍的狼犬,尾随着戴盔荷枪的敌兵探头探脑,一步步向关前阵地靠近。机灵的军犬终于发觉大声嚎叫,敌人随即开火。国军便集中火力,击毙其首冲,敌后续部队闻声起来,并以步炮、轻重机枪、掷弹筒、枪榴弹等火器向黎明关守军猛烈射击。国军利用优越地形,以逸待劳,巧妙还击,一阵阻击过后,敌军发起冲锋,喊杀声、军号声响彻山谷。待敌接近,国军发挥冲锋枪、手雷、手榴弹的威力,只见一批批敌军纷纷倒卧在血泊之中,冲上阵地的敌人也被国军英勇的战士跃出战壕,用白刃刺杀。201高地上,1连3排排长李建诚左腿负伤失血过多后,向敌人甩出手雷在不远处爆炸,侵略者粉身碎骨,他也英勇牺牲。这时,预备机动的第3连利用有利地形,抄到敌人侧背发起攻击。杨文义带着突击队,直插敌阵,左冲右突,打得敌人胆颤心惊,他也在搏斗中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清扫战场时,只见阵地前横七竖八留下许多死伤的敌军,有的断腿残肢,有的血肉模糊,一向飞扬跋扈、趾高气扬,自吹为无敌皇军,今天却落得如此可耻的下场,真是大快人心。”黎明关打响了贵州抗日战争第一枪,激发了黔南各族人民保家守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了贵州各民族救亡图存、共同奋战的意志斗志。

  7

  构筑了贵州抗战主阵地

  黑石关阻击战成为日军“入黔境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1944年秋,日军攻陷桂林、柳州后,一部分日军乘胜追击,沿黔桂铁路北犯黔边,打开贵州南大门,占领黔南重镇独山,陪都震动。蒋介石急忙将滇、黔划为一个战区,总部和前敌指挥部均设在贵阳,由何应钦负责,拟以贵阳为重点,将日军堵截在黔桂边界,以拱卫重庆。调驻陕西商县的汤恩伯为中央特别总司令,兼程入黔,指挥第13军、29军和胡宗南所属的第9军、98军及重庆卫戍第97军等部阻击日军。撤换贵州省主席吴鼎昌,任命杨森为省主席兼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由四川调来的97军在南丹及以南的野车河布防,一部扼守南丹东北约60公里的黎明关,由西北调来的29军在独山及以南的下司、上司地区布防,尤其在边关要塞黑石关一带构筑坚固工事,由西北调来的98军在都匀及以南的墨冲、河阳、大河一带布防。11月22日,担任思恩县(今环江)一带防守的杨森第27集团军,辖第20军、26军、79军负责掩护黎明关方向的安全。当时,黔桂湘边区部队总司令汤恩伯,指挥由第6战区第10集团军调来的第94军,由第6战区第10集团军调来的第87军,由第1战区第31集团军改编的第29军,由第1战区第14集团军调来的第98军,由第1战区直辖改编的第9军,由第1战区第31集团军改编的第13军,由第8战区调来的第57军,以及重庆卫戍的第97军,共计11个军26个师20余万兵力,建立第一道防线,构筑了贵州正面战场防御主阵地。黑石关阻击战,成为据关固险阻击日军进攻贵州门大门、黔南重镇独山的第一仗。1944年12月1日凌晨两时许,日军夹杂在难民中逼近黑石关,中国守军识破日军阴谋,持枪喝令后退,强行阻断交通。日军持枪以难民为遮挡与中国守军激战1个多小时,双方均有死伤,难民伤亡800余人。后日军迂回包抄,拂晓前趁乱占领黑石关。独山康海珍讲述道:“双方混战一场,被打死的难民多于双方军人数倍,日寇有一支抄后路插到关上坡头,突然开枪把守关国军后卫打死几十人,敌军很快占领黑石关。”黑石关阻击战被日军称为“入黔境最激烈的一次战斗”,随后正面战场战斗激烈的还有独山矮关、甲捞河、里腊坡阻击战(国军桑振宇营长阵亡),均重创敌军,敌军死伤几百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势。日军104联队长海福三千雄在独山火车站宾馆墙壁上写的“无血占领”不攻自破。“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黔南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黔南抗战在贵州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贵州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敌后战场。

  8

  坚定了贵州抗战必胜心

  让国家挺过了“危险最大且受患最深的一年”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爱国军民万众一心、构筑防线、奋力抗战,增强了黔南及贵州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抗战自信心。“黔南事变”的空前灾难,极大地激起了黔南及贵州人民同仇敌忾。据战后统计,日军入侵黔南5县38乡镇,财产损失779.5亿元(1944年法币),人员伤亡24250人,烧毁炸毁房屋31622间。“黔南事变”正面抵抗鼓舞了黔南及贵州人民奋力抗战,爱国官兵奔赴抗战正面战场前线,从川陕、缅滇调运及桂柳撤退约20万军队,构筑了黔桂边正面战场防线,尤其打响“七七事变”第一枪的29军番号部队开赴独山,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民心。爱国军队在黎明关、黑石关、矮关及谭家坳、刘家坳、蒙家坳等关隘坳口,据险固守,顽强阻击,敌人死伤千余人,坚定了贵州人民的抗战决心。“黔南事变”由退守到追击,收复失地,增强了黔南及贵州人民必胜信心。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戮力杀敌,如,独山麻尾莫凤楼组织民众抗战,荔波拉亮村民众抗击日军。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板寨阻击战和营上坡追击战。石板寨是个水族聚居大寨,百多户人家,前后共歼敌26人、俘虏伪军8人,打死战马2匹、骆驼4只,夺得战马2匹、耕牛3头等,极大地鼓舞了黔南各族人民的顽强抗战斗志。据不完全统计,爱国军民共歼敌2377人、击伤718人、俘虏13人,缴获枪支245支、子弹4328发,战马173匹。“黔南事变”时,各村寨人自为战,在家中户外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自发起来抗击日寇,守卫家园。有的赤手空拳与敌殊死搏斗,有的用石头砸死鬼子,有的放火烧死日军,有的手持利斧砍向敌首,有的用土炮轰击日寇等,采取旁袭侧击,狠狠打击零散、掉队、落单鬼子,让鬼子惧怕这场全民皆兵的人民抗日战争。主要有:独山上司屯脚六旬老翁卢永章斧劈敌军威震敌胆、三都九阡蒙老拉在十里长坡放山火烧死日寇数人等战斗。1944年12月2日,几名日军窜到独山县上司镇屯脚寨抢夺财物,护寨队卢永章和卢坤山等利用有利地势伏击日军。60多岁的卢永章正在山上赶牛,看见两名日军分头疯狂追赶一群妇女。他怒火中烧,下山提起斧头躲在一棵大树后,待鬼子靠近,抡起斧头朝着一名鬼子劈去,顿时脑浆四溅,当场毙命,另一名鬼子见状仓皇逃命。三都九阡十里长坡伏击日军时,面对敌人开炮,长年烧山开荒的蒙老拉自告奋勇下山点火烧日军。他背起砍柴刀、揣着火镰,绕小路下山,在敌军下面多处点起火来,火苗借助风威蹿起一丈多高,火势迅速向山腰上蔓延,烧死敌军数人。爱国军民利用深河桥天堑,共同顽强御敌,迫使日军败退,取得抗战胜利。蒋介石1945年元旦告全国军民:“回溯这八年来,要以去年这一年为危险最大且受患最深的一年。敌人侵豫犯滇,窜扰桂柳,猖狂盲进,在最深入的时候,侵犯到了贵州的独山。”“黔南事变”及抗战成为日军入侵我国西南的最后一战,彻底粉碎破灭了日军企图攻占贵阳、饮马乌江、威逼重庆的妄想,鼓舞了黔南及贵州人民的抗战斗志和民族自信。

  (执笔:方景发)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政治
   第06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
   第08版:科教
战略屏障 抗战阵地 交通枢纽 人才基地
黔南日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06战略屏障 抗战阵地 交通枢纽 人才基地 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