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今天,如何让“高大上”的理论真正“接地气”,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始终是思政课教育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过往的教学模式,或许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但随着“90后”“00后”一代的成长,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渠道多元、个性化需求凸显。倾听学生的声音,将学生反馈作为改进教学、推动创新的“指南针”和“催化剂”,不仅是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更是对“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的深刻践行。
学生视角:思政课的“新气象”与“新挑战”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内容上,紧跟时代步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融入课程;从形式上,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互动游戏等,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许多老师更是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力求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许多学生反馈,虽然课程内容更新,但部分理论讲解仍显抽象,与个人生活体验、专业学习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听得懂、但感觉不沾边”的情况时有发生。课堂参与度不均、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不强、对某些教学方法感到“无效”或“形式化”等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创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广泛,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思政课不仅要传递正确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而不是被动接受。如何让思政课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信念”,让“理论”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是当前教学需要突破的瓶颈。
学生反馈: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金钥匙”
学生反馈,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产物,是连接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体验的桥梁。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温度计”,更是教学改进与创新的“金钥匙”。
精准定位,诊断“痛点”。学生反馈能够直观反映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例如,学生普遍反映某个理论点讲解不清,这便是教师需要调整的“痛点”;若学生对互动环节的参与度不高,教师便可知晓其互动设计存在不足。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教师可以更精准地“望闻问切”,发现教学中的“症结”所在。
靶向施策,优化“良方”。既知道了“痛点”,更要开出“良方”。学生反馈往往蕴含着对教学改进的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将学生反馈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
激发活力,驱动“内生”。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时,他们的反馈能够影响教学的走向,便会激发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从沉默旁观到积极反馈,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构建“闭环”,提升“效能”,关键在于建立“反馈——回应——改进”的闭环。教师不仅要收集反馈,更要及时回应,告知学生改进措施,并最终在教学中落实。这种“闭环”的形成,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学改进的信心,提升反馈的“治理效能”,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创新之路:如何让学生反馈“活”起来?
要让学生反馈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强大引擎,需要构建一个系统性的、以学生反馈为核心的教学创新体系。
第一,拓宽渠道,织密“网”。利用线上平台赋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设置常态化的匿名评价、问卷调查、意见箱等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表达意见。课堂互动常态化,教师应积极设置提问、讨论、小组发言等环节,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及时反馈;利用信息技术,如二维码互动、在线投票等,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反馈多元化,将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作为反馈的重要来源,引导学生记录所学所悟。
第二,深入分析,找准“脉”。数据化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的学生反馈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炼共性问题,把握学生需求趋势。分类归纳,精准施策,将反馈内容按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师风格等进行分类,形成问题清单,为教学改进提供清晰的靶向。师资研讨,集体智慧,定期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分享学生反馈的分析结果,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改进方案。
第三,及时回应,建立“闭环”。教师落实“首问责任”,主动回应学生的反馈,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对于个体性的问题,可以私下沟通。建立“反馈改进台账”,学校应建立学生反馈的接收、处理、改进和效果评估的流程化机制,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反馈的采纳和改进情况。“互动式”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进行教学反思,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估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四,改革评价,导向“创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反馈的质量、数量、参与度等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维度,打破“唯考试成绩论”。发挥激励机制导向作用,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收集、分析和应用学生反馈,并将此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以学生反馈为依据,动态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教学大纲,使课程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的是“活”的理论、“暖”的教育、“实”的养成,而学生反馈,正是让思政课“活”起来、“暖”起来、“实”起来的强大动力。当我们的教育者愿意放下身段,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能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的“最美”之声。这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忠实践行,也是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承诺。
(作者系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本文系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qnyzjx20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