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融媒评论员
当稻浪的芬芳弥漫坝区,当刺梨的金黄染透山野,当蔬菜的翠绿铺满田间,黔南的秋天,正以大地为纸、丰收为墨,挥毫出一幅最美的丰收画卷。
丰收,是山地农业的多彩答卷。黔南的丰收,是创新发展与自然馈赠的双向奔赴。当收割机驰骋坝区稻田,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高原“香米”,诠释了喀斯特山区大力发展“山地农业”的战略深意;当全州60.17万亩刺梨压弯枝头,分布山间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更新迭代的刺梨产品早已运抵四方;当沾着露珠的蔬菜早发深山坝区、夕至粤港澳大湾区,黔南农民的笑声里装满了“种得好更卖得好”的踏实。多年来,黔南精准聚焦“1+6”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散落的耕地连成产业链上的“珍珠”,“小农户”对接上“大市场”,“土特产”升级为“金名片”,山地农业的局限正在被创新发展打破。
丰收,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同频共振。黔南用技术创新破产业发展瓶颈,从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到现代种业科研硬件支撑体系构建,黔南人将“良种芯片”紧紧攥在自己手上,“藏粮于技”让丰收成色更足;刺梨生产加工从1.0工厂的开创到2.0工厂的精进,再到5G智慧工厂的智造,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一场彻底的生产力革命;持续开展的蔬菜“四新”技术试验示范,攻克了辣椒、茄子嫁接育苗、秋延晚辣椒高产栽培等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质和产量;电商平台的搭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让黔南优质山货突破山障走向全国市场;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政策兜底稳了农民种地信心。这些实践印证,党的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创新,不是文件上枯燥的数字,不是方案里简单的条款,是田间地头的底气,是农民账本上的盈余。
丰收,是农耕文明的代际传承。丰收节不仅是物质的庆典,更是文化的盛宴。黔南传统的“稻鱼共生”稻田生态系统、“林下种养”的立体模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不谋而合;四月八、六月六、端节等民族丰收庆祝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春茶开采节、枇杷节、杨梅节、李子节、刺梨节、葡萄节、稻田开鱼节等丰收庆祝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而这背后是黔南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这份传承启迪我们,最深厚的乡村振兴动力,藏在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中。
丰收,是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在丰收的欢歌中,黔南人始终牢记,饭碗要装上自己的粮食。黔南牢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开展杂交水稻自主选育工作,扎实推进粮油生产扩面增产,用优质稻米基地保障粮食供给,用“良种芯片”筑牢粮食安全屏障。这些成果背后,是黔南对“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理解。山地农业虽无平原之广,却有寸土必耕的担当。
当丰收的锣鼓响彻群山峻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稻谷满仓、刺梨盈筐,更是一种模式的叠加效应,党的政策+科技创新+农耕文化+农民奋斗的四方合力,让黔南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春种秋收,不仅体现了道法自然的规律,更诠释了“唯有辛勤耕耘,方能收获满满”的生活哲理。我们笃信,最好的丰收,永远是下一个春天播下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