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农喜售“黄金叶” 金秋时节话增收
  种烟“老把式”代兴祥

  致富路上的夫妻搭档

  “外来户”陈继芳

  产业“多面手”侯军(右)

  贵定定制化烟叶生产基地

  吴珊   记者   刘雪红   刘茹男 

  在这个烤烟收购的黄金时节,全州各烟叶产区的田间地头、烤房内外、收购线上一派繁忙,一车车金灿灿的烟叶承载着烟农的致富梦想,换来踏踏实实的好日子。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黔南烟区烤烟收购现场,记录烟农的奋斗故事,见证一片烟叶托起的乡村振兴希望。

  代兴祥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今天这1250公斤烟叶能卖4万元,前几轮卖烟已经把30万元的种烟成本找回来了,后面卖的都是净利润。”在福泉藜山烟叶站,烟农代兴祥一笔笔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51岁的他是陆坪镇浪波河村人,种烟30年,从最初的几亩地,慢慢发展到几十亩、几百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烟大户。

  前些年,种烟“老把式”的他有了新烦恼,烤烟选地越来越难,烟地交通条件受限,用工成本高,他意识到“单打独斗”不划算。2020年,代兴祥带领几户烟农加入福泉市陆坪镇5000亩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他们要抱团发展。

  这个产业综合体实行“烟+粮、烟+饲、烟+菜、烟+药”等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各种产业轮作接茬。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解决“烟区急需、烟农期盼”的问题,综合体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烟区设施设备,改善烟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走绿色发展道路。

  “补贴到位、设施齐全、服务周到。”代兴祥感慨道,加入产业综合体后,不愁没地种,2023年种烟300亩,赚了30多万元。这些年靠着种烟收入,翻建了400多平的三层楼房,还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产业综合体里,代兴祥负责核心烟区10户烟农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烘烤期间还能拿到烘烤师补贴。哥哥代兴华在他的指导下,今年种了130亩烤烟,预计收入超20万元。“他教我们选地、施肥、烘烤,连记账本都帮我们设计好。”代兴华说。

  “种烟要灵活,选地得通风向阳,深翻土、施绿肥、控病害。”代兴祥的经验成了村民的“种烟宝典”。他负责的30间烤房每天满载运转,智能控温系统让烘烤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以前最多能种10来亩,现在种烟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想不挣钱都难。”

  马思权

  夫妻同心   田里生“金” 

  “我50岁,她43岁,我们2023年转头回来种烟,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贵定县德新镇丰收村村民马思权见到记者,开门见山地说,种烟收入稳定,不考虑市场风险,还有补贴,这对农民来说,很有吸引力。

  马思权和邱丽荣是夫妻,以前也种过烟,后来转种西红柿,“市场价格波动大,每一年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市场风险太大,全凭运气。”妻子邱丽荣当上丰收村村委会主任后,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生产主要靠丈夫,夫妻俩一合计,干脆干回老本行,种烟。

  “现在种的是定制化烟叶,有专门的生产技术方案,烟技人员上门服务,只要生产跟着时令走,操作上照着方案‘抄作业’,关键环节有技术员把关,省心又省力,只管种好就行。”马思权说,2023年种了35亩烟,因为土好,技术到位,当年就挣了15万元,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二年,就有5户加入种烟队伍,今年又新增了6户。

  “现在种烟和以前种烟完全不一样,从育苗到收购,全流程有专业队服务,省力又高效。”邱丽荣说,去年村里有户烟农移栽的时候不按技术方案里的井窖式移栽执行,固执地凭老经验老办法蛮干,村委会和烟技员劝都劝不住。移栽过后,刚好遇到天气降温,他用老办法移栽的烟苗长成了僵巴苗,而采用井窖式移栽的烟苗完美躲过了低温影响,长得又肥又壮。“今年他不敢蛮干了,有了他的前车之鉴,今年所有烟农都认认真真按照技术方案执行。”

  “收完烤烟就在附近打工,明年我们准备成立机耕队,利用村里的农机具开展机耕服务,对本村村民实行优惠价格,减少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也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马思权说,从2023年开始,烤烟生产结束后,烟农们把200亩烟地无偿拿给村委会种一季青菜,仅种植和加工环节,务工费就有3万多元,不仅增加了群众务工收入,还让烟地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机率。

  “烤烟是一个可靠稳妥的产业,我们要走‘烤烟+’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带领村民勤劳致富,这是村委会的职责,也是我最大的愿望。”邱丽荣说。

  陈继芳

  异乡种烟   组团致富  

  “在惠水种烤烟,土好、烟好、服务好、效益好。”52岁的陈继芳是遵义湄潭人,今年第一次到惠水种烟,和儿子一起,在摆金镇种了近120亩烟地。陈继芳的种烟故事堪称“迁徙记”,这些年,辗转铜仁、务川等地后,最终被惠水的土地和服务吸引而来。

  在惠水,“外来户”种烟并非个例。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遵义人毛国宏来到惠水种烟,这一种就是13年,而且年年都赚钱。尝到甜头的他忍不住在老乡中宣传,让惠水这块种烟“风水宝地”有了很大的吸引力。就这样,一个跟着一个接踵而来,目前共有29户外地烟农到摆金种烟,种烟面积1350亩左右。

  “这支‘种植游击队’都是传统老烟区出来的,种烟经验丰富、管护烘烤技术好,勤劳能吃苦,给当地烟农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惠水摆金烟叶站站长毛碧顺介绍,陈继芳以前在别的地方种烟,受土质、气候影响,收益减少,去年他就和老乡一起来惠水踩点选土地,看中的土地,镇政府、村委会就帮忙协调流转。

  “我从小跟着父亲在老家种烟,中途去浙江打工两年,还是觉得种烟收入有保障。”2000年,陈继芳回到湄潭继续种烟,但小打小闹并非他本意,他想扩规模、拼技术、创优质。“烤烟选地要十分慎重,今年在惠水我种了72亩烤烟,儿子种了47亩,烤出的烟叶颜色金黄、油分饱满,非常好,预计纯利润有20万元左右,打算在这长期干!”

  一个接一个的外地种植户奔着好山好水好土而来,又被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的优质服务留下,吃下了“定心丸”。除了协调土地,在摆金区域内,镇政府还出钱为烟农租烤房,选中偏远土地的还有修路补贴。大田管护期间,政府帮忙拉水蓄水抗旱,烟草公司为烟农提供优质的技术指导,到了烘烤季,维修队24小时在线,确保烤房设备正常运行。

  “优质的服务,让我们外地人安心种烟!”卖完烤烟后,儿子回遵义打工挣钱,而陈继芳也在为明年的烤烟种植打算了。

  侯  军

  产业“多面手”   创业带头人

  在贵定县德新镇高枧坝村,侯军是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是带民致富的“主心骨”。

  在担任村支书的10年里,他带领全村村民种辣椒、种芹菜,教技术、传经验,打开蔬菜外销市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但蔬菜受市场供需影响较大,利润不稳定,2022年正值村委会换届,侯军决定辞去村支书职务,为村民寻求新的致富出路。

  凭借着蔬菜种植积累的农业知识和技术,2023年,侯军带着20多名村民到海南种西瓜。一起去的村民负责在西瓜基地做打芽工,他则在海南承包30亩土地,同时到河北蔚县承包了40亩土地,利用两地气候差异,错季种植西瓜。种植第一年,便在海南赚了30万元,却因市场行情波动,导致在河北亏损15万元。细算当年的增收账,侯军坦言,种西瓜很辛苦,碰到行情不好只能自认倒霉。2024年,他依旧在两地种西瓜,但这次,因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在海南种的40亩仅赚5万元,在河北种的40亩赚了28万元。“价格行情我们难以把握,盈利的背后也可能藏着风险。”

  但作为村民信任的产业探路者,侯军的“西瓜生意”实实在在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村民在外务工期间,靠移栽、整枝、打芽、采收、装车等环节,干得风生水起,成了既能吃苦耐劳,活又干得漂亮的专业打芽工,在当地小有名气。这支来自高枧坝村的“西瓜务工队”还转战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务工。目前,高枧坝村有2000多人在外地西瓜基地务工,每人每年收入有七八万元。打工挣钱后,村里70%的人家都建起了楼房,当地人都称为“西瓜打芽房”。

  “种西瓜风险大,村民在西瓜基地务工很辛苦,特别是打芽期间,长时间蹲着膝盖受不了,还要忍受大棚里的高温,这道工序非常艰苦,长期干下去身体受不了,而种烤烟就很稳定。”今年,侯军决定返乡创业,种了85亩烤烟。“我之前就种过烟,当了村支书后没精力管理就停止了,现在种的都是定制化生态烟叶,销售有订单,生产有技术,收入有保障,比种西瓜省心省力多了,今年预计种烟纯收入有15万元。”

  在侯军的带领下,陆续有村民跟着返乡创业。

  “卖完烟,我还要到海南种一季西瓜,明年3月再回来种烟!”侯军有着灵活的创业计划,“明年想回老家找地种西瓜,让‘烤烟+果蔬’融合发展,一地多收,让村民在家也能赚大钱。”他的目标很明确: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烟叶一样“金黄”。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第05版: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第06版: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第07版: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第08版:法治
烟农喜售“黄金叶” 金秋时节话增收
黔南日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04烟农喜售“黄金叶” 金秋时节话增收 2025-09-23 2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