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南瓜喜丰收
生态种植富农家
记者 刘茜
时值金秋,都匀市平浪镇文峰村的百亩南瓜基地迎来了丰收季。基地里,连绵的藤蔓铺满田地,金灿灿的南瓜点缀其间,村民们穿行于瓜垄之中,动作娴熟地采摘、搬运……田埂上堆满了个头匀称、品相优良的南瓜,绘就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今年南瓜长势特别好,你看这个头,一个得有十来斤哩!”村民骆治为一边利落地摘下南瓜,一边擦拭着额角的汗珠,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我家稻子收完,正好赶上南瓜丰收,就来这边帮忙了,在家门口干活,既不耽误照顾家里,一天还能挣100多元,心里特别踏实!”
不远处,一辆红色农用运输车沿着田埂缓缓驶来。农机手宋祖元稳稳停下车,利落地跳下驾驶座,熟练地放下车厢挡板。“往年收南瓜可真不容易,全靠人力肩挑背扛,两个人一天顶多运个几百斤,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一边帮着村民将南瓜装箱上车,一边感慨道,“现在好了,这车一次能拉1000多公斤,效率提高了两三倍,人也轻松多了。咱们农民也赶上现代化了!”
文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祖尧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南瓜的车辆,脸上写满欣慰。他介绍,今年初,文峰村依托当地海拔适中、光照充足的生态优势,由村集体牵头整合流转土地100余亩,首次规模化发展南瓜种植。“我们今年选用优质南瓜种,采用生态种植方式,亩产量达1500公斤左右,效益远超预期。明年我们计划将南瓜基地扩大到200亩,同时建设配套仓储设施,延伸产业链条,让好生态真正变成‘致富田’。”宋祖尧表示。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肩挑背扛到机械作业,文峰村以生态种植提升产业质效,以南瓜丰收带动农民增收,在金秋时节交出了一张实实在在的“丰收答卷”。
秋日葡萄满枝头
特色产业甜民心
记者 蒙帮婉
当前,正是长顺紫王葡萄丰收的季节。
走进位于摆所镇热水村的3000亩紫王葡萄种植基地,只见挂满累累果实的葡萄长廊下,果农们正有条不紊地剪葡萄、挑选、称重、装箱、装车……一箱箱紫王葡萄从这里发往各地市场。
“我们的紫王葡萄主要销往贵阳、四川、成都、上海、浙江等地。”热水村文书班云桥介绍,基地种植面积有3000亩,主要采用“农户+大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每亩平均产量为1500公斤,总产量超过450万公斤,可以带来3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葡萄产业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上,更体现在果农手上的“真金白银”上。热水村摆王组村民黄兰丰现在就在基地务工,每月工资收入大概有3000元。
紫王葡萄带来的甜蜜不仅于此,不久前,热水村举办了第九届紫王葡萄节,吸引众多村民及游客参与,这一串串美味的葡萄,为当地带来了不少流量。
“葡萄节是一个展示劳动者成果的舞台,更是宣传我们的葡萄产品,让种植户更有信心的平台。”班云桥说,依靠葡萄节的热度,热水村的紫王葡萄订单不断。葡萄节的举行,不仅提升了紫王葡萄品牌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更促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长顺紫王葡萄已获得“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近年来,长顺县投入300万元项目资金,积极推进紫王葡萄滴灌、避雨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提升紫王葡萄产业质量,助力“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打造。
热水村党总支书记陈玉聪表示,他们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不断加强紫王葡萄的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助力紫王葡萄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市场,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基层治理聚合力
共建共享焕新颜
韦春花 记者 蒙帮婉
秋风徐徐,每当夜幕降临,惠水县摆金镇马道村文化广场上就聚集了不少村民,或跳广场舞,或下象棋,好一幅怡然自得的乡村美景。
这份闲适之景,得益于摆金镇搭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
支部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马道村采取“合作社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模式,由合作社出资6万元,群众集资39万元,用于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培育,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党员大会等方式,动员3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打造文化广场1个、文化陈列室2个、庭院6处、文化墙绘800米,修护老蓄水池1个,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20余次。
“现在我们村这么干净整洁,我们住着很舒心。”马道村村民们表示,今后将会更加爱护环境卫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摆金镇始终坚持一个基层工作法——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
摆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他们根据实际搭建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每个村(社区)给予5000元撬动资金,用于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道路硬化、文化广场修建、灌溉水渠修建、慰问困难群众等民生实事,并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实行每月一上报、每月一跟踪,全面督促为民实事落实见效。
像马道村这种“小投入、大成效”的共建模式,已在摆金镇产生示范效应。
不仅如此,摆金镇还深化党建联建共建,探索“村企联建”“校地联建”“政银联建”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斗底村党支部与广州越秀农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党支部联建,企业在村开展助老助残助困助学等公益活动,村级为企业输送劳动力。今年以来,该公司共为斗底村捐赠资金1.14万元。
摆金镇与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建立结对共建合作关系,在党建联建、智力帮扶、教育助力、农产品进校园、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贵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已连续3年到摆金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300余人。
与惠水农商行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小额信贷等领域深化政银合作,全面开展农村信用工程提档升级,创建绿色普惠信用村、信用镇,为乡村振兴筑牢金融保障基石。截至目前,发放贷款5126户3.29亿元、新增授信1亿元以上,减少全镇干部群众利息支出320万元。
近年来,摆金镇充分运用“组织发动群众”这一基层治理工作法宝,探索“三个坚持”,实现从单向发力的“独角戏”转变为多方同行的“大合唱”,蹚出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之路。
科技赋能稻香飘
智慧农业促丰产
记者 刘茜 刘茹男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黔南州农科院盘江粮油科研基地里,一幅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技专家穿梭在田间地头,仔细察看稻谷长势、穗籽大小、颗粒数量等,对今年基地引种示范种植的“宁香粳9号”水稻新品种进行实收测产,该品种因穗层整齐划一,结实率高、颗粒饱满、颜色纯正而备受关注。
盘江粮油科研基地承担着贵州省粮油作物科研、试验和示范任务,是贵州粮油作物高产背后的“秘密基地”。据了解,“宁香粳9号”是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选育的优质软米,兼具产量高、米质优、食味佳、广适性好等特点。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工作安排,今年首次在我州开展“宁香粳9号”的大田生产试验示范工作,旨在探索出不同密度与栽培管理模式的最佳配套方案。
州农科院院长李琼芬介绍,围绕粮油作物“做文章”,探索作物高产优质“秘密”,是盘江基地的使命与任务,多年来,该基地为推进贵州省粮油作物种植“全区域布局、全价值链挖掘、全产业链开发”贡献了农业科技力量。
在这片占地150亩的科研基地里,重点针对杂交水稻、玉米、油菜、黔南特色小众杂粮、地方特色水稻等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成果落地转化,提高黔南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据悉,州农科院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有20余个,其中,自主选育出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稻品种“汕优窄八”、贵州省第一个被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黔南优2058”,2007年审定的优质杂交籼稻“香早优2017”,从2010年至今一直作为贵州省早熟水稻区试对照品种。截至目前,我州自主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其中“香早优2017”累计推广面积达700万亩以上。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黔南“遍地开花”。近年来,我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聚焦粮油品种的“保、育、繁、选、检、推”六个环节,选育出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粮油品种。通过组建产业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与装备等方式,深化与院校、院企合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图为工人正按农技专家要求收割稻谷。
文化赋能乡村美
农旅融合促振兴
记者 朱丽
秋日时节,走进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龙里河水面上波光粼粼,鱼鳞坝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游客们的欢笑声与河水的奔流声交织成曲,孩子们在叠水间奔跑嬉戏,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绣着苗绣的衣襟。
这样的场景,在5年前的余下村难以想象。和其他很多村一样,曾经,这个苗族群众聚居的村寨同样面临着文化传承断层、青年外出务工、产业单一等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余下村通过文化传承赋能、民主协商创新、农旅融合发展,让这个传统苗族村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一直坚持开展的寨老议事会、精心保存的民族手工艺、外出学习乡村旅游经验的村民……文化活水,滋养余下村焕发新颜,内化于民主协商的共建共治,外显于农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写下生动注脚。
沿着河岸往村里走,喧闹声渐渐被一阵悠扬的芦笙乐曲取代。在朵花组的村史馆里,寨老刘顺贵正小心翼翼地调整一幅苗银挂画的位置……曾经只绣在当地苗族群众衣襟上的图案,现在走上了挂画,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些文化符号的重现,离不开余下村独特的民主协商机制。
就在村史馆不远处,是老宅改建的“木屋议事会”。前不久,几位寨老刚在这里主持了一场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讨论会。据介绍,村里实行三议、三分、三商、三督、三保“五个三”议事协商机制,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事无巨细都由村民自商、自筹、自建、自管,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了“自家人”,为“家事”操心出力,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更足。
走出木屋议事会,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已从“议”走向“行”,具象化地呈现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
沿着田间小路漫步,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容村貌建设中。蔡家院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时,特意采用了苗族传统工艺和图案,使整个村寨既现代又富有民族特色。龙里河畔,村民们正在摊位前井然有序地忙碌。这一经营格局,正源于此前村民们的民主协商,是众人智慧的共同成果。
余下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方林介绍,预计今年全村游客接待量将突破7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120万余元。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发展“组合拳”:河边的体育赛事场地成为吸引人流的“引爆点”;村史馆和农家乐有效延伸了游客的消费链。同时,村里开发的苗绣、银饰等文创产品,以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用价值,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金字招牌”,实现了从“引得来人”到“留得住心”的全要素体验升级。
夜幕降临,蔡家院组的广场上灯火通明。徐方林望着载歌载舞的村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文化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这些变化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振兴文化。”
从鱼鳞坝上的欢声笑语,到村史馆内的民族挂画,余下村用文化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