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初期,中华大地呈现金、南宋、西夏、西辽、吐蕃、大理等多个政权相互对峙并存的状态,这些政权都不具备完全统合其他竞争对手的实力,因此呈现出分头并进的局面。蒙古汗国及其继承者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终结了这一分裂局面,中华大地再次实现大一统。
元朝的大一统,终结了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以来中华大地陷入分裂的状态,极大深化了传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全面开创了“混一南北,胡汉一家”的中华民族发展新局面。元朝借“统一”之机全面深入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关系,从制度层面巩固与深化了大一统成果。为巩固大一统成果,元朝继创制蒙古文字后,又创制并推广八思巴文,使国内人群共享同一套文字书写体系,实现“书同文”的文化政策。
元代又一次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之下,成功打破地理阻隔,从经济层面上保障了“混一南北”政治成果的巩固。东西方向上远程贸易的开辟和南北方向上农牧区域的密切整合,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内部经济交融的突出特征。“混一南北,胡汉一家”是元朝统一中国后的共识。元的“混一”不仅包括了对原属宋、金统治下的区域的统合,还涵盖了东西向地理轴线下对应的广袤草原一绿洲地域。“昔者二百年前,华夷异统,势分南北”的局面一变而为“混一南北”。在元人的政治观念中,唯有华夷两者相统合才算是完整的国土疆域。
在元朝大一统政治环境之下,跨族交往交流日趋常态化,各族群间的关系逐渐向更深的交融层次发展,族际通婚现象更为普遍。元朝人口迁移的常态化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既有为数众多的汉人移民开发边疆,又有大量边疆族群徙居中原,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族群相互杂居,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口分布特征。元朝上承宋金以来的文化传统,采取开明的包容政策,有助于各族相互学习借鉴彼此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有益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采外来文化的精华优长。各族人民通过密切的交流互动,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