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艳 记者 刘茹男
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举办“端坡赛马会”的传统:骑手身着蓝靛染土布衣裳,马颈系红绸带,发令枪响后,马蹄声、呐喊声、芦笙声震彻山谷。不断有游客将现场视频发至网络,配文“贵州深山赛马,比专业赛事更热血”,让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赛事成为热门,水族马文化也从“端坡”走向大众视野。
三都“村马”并非凭空出现的“网红产物”,而是深深扎根于水族文化土壤的“老树新枝”。每年端节,水族群众聚集在村寨“端坡”,以赛马祭祀祖先、欢庆丰收——这便是“村马”的最初形态。彼时,赛道是田埂间的土路,参赛马是农闲役用马,骑手是隔壁村寨的庄稼汉,群众围坐坡上,看马蹄扬土、听芦笙赏歌舞。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加快,三都开始思考,如何让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活”起来?村民们用锄头将土路赛道平整加宽,精心饲养参赛马匹;在赛道边搭起小摊,售卖马尾绣荷包、水族银饰;老人穿上传统服饰,在赛场边跳起铜鼓舞。从“单纯赛马”到“赛事+文化展示”,三都将多彩民族文化融入赛事,推动“端坡赛马”升级。
在中和镇赛马场旁,几位白发老人常摆开小桌,铺着泛黄的水书典籍。游客驻足时,老人便用水族语言念诵文字,讲述“水书里的马故事”。不远处,妇女们坐在竹凳上绣马尾绣,一边飞针走线,一边教游客“把马图案绣进荷包”。水族妇女韦阿婆以前只在农闲时绣自家用品,如今每场“村马”都来摆摊,她说:“游客喜欢,我们的手艺就不会断。”
赛事间隙没有固定节目单,这里有年轻小伙敲起铜鼓,有姑娘们穿百褶裙跳斗角舞,有孩子们围着游客唱山歌。赛后的“万人长桌宴”更是热闹,村民端来酸汤鱼、糯米饭、腊肉与游客围坐同食,酒杯一碰,语言不通也能共享欢乐。在三都,“村马”从来不是“少数人办给多数人看”的热闹,而是“全村人一起干”的事业。
三合街道村寨的水族汉子潘大哥,以前靠种水稻为生,如今是“村马”的“马倌志愿者”。每场赛事前,他和村民一起帮马匹梳毛、喂料,赛后引导游客体验骑马,一天能挣200多元;他的妻子在赛场边卖自家做的特色美食,“村马”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为让“村马”办得更顺,几个村寨自发成立“村马理事会”,成员是村民选出的热心人,下设赛道组、文化组、后勤组。遇到问题,大家共同商量,这种“村民自治”模式,既避免了外来资本介入的“水土不服”,又让村民在“村马”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下,三都收集整理相关的水书典籍、民间故事,计划建设“村马文化陈列室”,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历史;同时,鼓励村里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水书、马尾绣、铜鼓制作等手艺;继续以村寨为单位办赛事,保留“端坡赛马”的传统仪式感;同时开发更多“小而美”的体验项目,几个“村马”特色村寨抱团发展,串联成“一日游”线路,让“村马”的带动效应辐射更广。
2024年,三都因“村马”带动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八成游客为“村马”和民族文化而来。当地村民卖农产品、开民宿、做向导,每户年均增收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端坡赛马”逐渐华丽变身成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贵州村马”。
据统计,自2024年至今,“贵州村马”赛事累计吸引2214匹马、1461名骑手参赛,接待游客896.46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达86.22亿元。守住文化根、激活乡土生命力、让村民当主角,这匹从水族村寨跑出的“乡土骏马”,让三都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踏出了独特舞步。
(本文未署名图片由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