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福泉市融媒体中心 李正芳 刘知顺) 作为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福泉市紧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主线,以制度创新破解林地资源盘活难题,通过立体发展模式拓宽产业增收空间,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农民得实惠。如今,广袤林地正焕发新生,“林上采、林下种、林间养”的复合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形。
在福泉市牛场镇石板寨村,2500亩改良泡桐种植基地近期一片繁忙。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林木种植和管护,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贵州丰庆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海洋介绍:“泡桐生长快,带动效益明显。群众在这里务工,日收入一般在150到200元之间,像背油这类工种可达250元,人工砍伐每天也有150元。”
这幅活力景象的背后,得益于福泉市规范林地流转提供的制度支撑。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已流转林地经营权面积达1.5万亩,有效激活了林业资源。
林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了林地综合效益。在陆坪镇4700亩林下淫羊藿种植基地,连片的中草药在斑驳树影下长势喜人。20多名务工群众正进行管护作业,为采收做准备。贵州贵基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永平表示:“林下种植选择阔叶林、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这些地方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宜淫羊藿生长。一亩地有10多万株苗,总育苗量达四五千万株,供应全国市场。”
据悉,该公司自2021年进驻福泉以来,依托完善的加工体系和优质的销售渠道,推广药性含量高、产量高的优势淫羊藿品种。目前已在陆坪镇种植淫羊藿4200亩、育苗500亩,平均亩产150多公斤,产值突破5000万元。
务工群众马远奎说:“我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月工资4000多元,主要负责小苗管理、施肥、除草、喷水、病虫害防治等。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收又能照顾家庭,非常满意。”
近年来,福泉市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推动森林资源向集约化、科学化、品牌化经营转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林下经济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全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达36.96万亩,产业链产值达7.75亿元,带动林农增收超2000万元。
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正持续将福泉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筑牢坚实基础。
图为务工群众正在管护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