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积辉
人心常被一些饱经沧桑的岁月牵绊而泛起浪花,就像这座磅礴山脉牵动着大脑中枢神经,令我总是情不自禁来到山脚仰望:晨雾从山脚缓缓升腾弥漫,然后缭绕山腰,雾霭中山峰若隐若现。这就是罗甸县城北的王乃山,因当年布依族起义军领袖王乃而得名。
这个周末,我经过约2小时的攀登,又一次气喘吁吁地站在山峦主峰上,观赏破晓时刻变幻莫测的美丽晨光。慢慢地,一轮金黄色圆盘跳跃升起,此时翻腾涌动的云海如画卷铺展天际,令人恍若置身于缥缈仙境之中。往下俯视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座美丽的湖滨城市在云海中浮现了,宽阔路网中车流在穿梭,紧贴着城东新区的坝王河,正静静地绕城流淌。
当我收回目光,山峦三个巅峰上用条石分别垒砌的三道犄角护墙,又一次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缅怀。这些护墙虽经数百年来的风雨侵蚀,但依旧岿然坚固,对每一位来访者倾诉着王乃山的前世今生。
元末明初,政治黑暗,官吏腐败,苛捐杂税繁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同时灾害频发,民众“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生活穷困潦倒,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这一时期,罗斛县 (今罗甸县)布依族青年王乃就活跃于红水河两岸的广西凌云、天峨和贵州望谟、罗甸等地,组织民众抗暴抗税。据广西凌云县《经典凌云》记载,“四大蛮王”在凌云当地依山扎寨,与朝廷周旋。其中北蛮王就是王乃。
据资料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秋,王乃经历了在泗城、桑郎等地与元兵激战后,返回红水河北岸罗甸等地,秘密组织成立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了罗斛县城,以城郊仙女山为营垒,广招四方人马,不断歼灭进犯之敌。同年12月,元朝广西北江总兵黄朝率元军五千围剿,王乃率军奋起还击,打退元军。
时值元朝统治岌岌可危,对付起义军已鞭长莫及,王乃起义军乘势迅速发展,并与当时的白莲教联合打击元兵,一时威震四方。到了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王乃起义军又歼灭了前来征剿的明军千余人。王乃还率兵攻打了白龙山(今罗甸县城的龙坪镇),势力发展到周边方圆200里区域。
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8月的一天深夜,明朝派出广西泗城重兵剿灭王乃。午夜时分,明军不断增多,但王乃军以一当十,英勇战斗,战场异常惨烈。在坚持到次日黎明时分,终因“两万之众与三千之兵的力量悬殊,北蛮王王乃之军全军覆没”,一个跨越元明时代的农民起义传奇就此落下了帷幕。传说明军士兵在打扫仙女山战场时,并未发现王乃尸首,也无人知晓王乃是否离开战场,其生死成谜。后人敬仰王乃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遂将仙女山改为王乃屯,以怀念这位起义军首领。
王乃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如一支火炬,从此唤醒了红水河两岸布依族农民曾经麻木的思想意识,他们渴望改变命运,渴望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平等自由的生活。面对统治欺压,他们就像王乃一样,不停地揭竿而起,去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后又涌现出熊亮臣、熊三妹两兄妹领导的麻山苗族抗暴起义,书写出当地民众在艰苦磨难中敢于革命的壮烈篇章。
站立王乃山峰,追寻王乃起义军的足迹,更能感受到改天换地精神在这片土地的发扬光大。这些年,罗甸县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将王乃山脚下的一条环城路命名为王乃大道;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快递小哥放弃挣钱的活路,自告奋勇去给远方朋友当向导攀爬王乃山,游览王乃山遗迹;属地村委会则是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人员定期巡游护山,发现破坏遗迹者按规法办……王乃的英雄事迹,历经数百年传诵,已成为罗甸当地人心中的传奇,默默地铸造了一座无形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