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基层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水
一针一线“绣”出共富路 “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讯(杨小丽)自2024年1月进驻以来,新一轮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2025年东西部协作“四项行动”“三个专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广东省、广州市“双招双引、双向奔赴”倡议,成功引入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大师团队,与惠水县枫香印染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唐人坊团队展开合作。通过“广绣+枫香染”绣娘培训与“大师工坊”等育才模式,双方在教学培训共办、新品开发共研、销售渠道共享、国际市场共拓等方面达成共识,携手探索“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两班制”教学共育新型绣娘。惠水小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托县总工会“劳模工匠学习交流进荔湾”活动,组织惠水枫香染、好花红歌调、贺银匠等10余名劳模工匠及非遗传承人赴广州市荔湾区学习先进理念、探寻合作机遇。经小组多方协调,成功邀请王新元大师团队赴惠水考察指导。面向有一定刺绣基础的普通绣娘,开设“广绣技艺提升班”,助力技艺精进;面向贵州盛华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在校大学生,则开设“广绣技艺入门班”,拓宽其就业路径。王新元团队亲授30余种广绣针法,并带来非遗活态传承新理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种“普及+提高”的双轨培训模式,既拓宽了传承人群基础,也为行业储备了专业后备人才。截至目前,惠水已开展“广绣+枫香染”培训100人次,涵盖社会班与校园班各50人。

  “双非遗”联姻打造非遗新IP。惠水小组积极推动广绣与枫香染深度融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文化溯源与信息对接等多措并举,搭建起粤黔非遗传承人常态化交流平台。邀请广绣大师赴惠水开展技艺交流,本地枫香染艺人分享传统印染智慧,实现技法互学互鉴。双方共同挖掘惠水地域文化元素,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目前已启动以刺梨花为底板造型的刺绣胸针、融广绣针法与枫香纹样的团扇、实用与艺术兼备的手提包等10余款创新产品,打造惠水特色非遗IP。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借助王新元大师团队的国际展会与时尚资源,积极对接海外展示平台,推动枫香染走向国际时尚舞台,持续提升其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

  “订单式”载体让增收可持续。小组在就业保障与订单创收两方面精准发力,构建“培训+订单+就业”一体化模式,实现技艺传授与上岗就业无缝衔接。首期社会培训班中,50名学员经考核合格后直接纳入大师团队专属订单人才库,开启“结业即上岗”的职业之路。同时创新推出“校园工坊”合作模式,将广绣生产线引入校园,50名大学生以“学员+研发+生产”多重身份参与实操,在学习中研发,在生产中获利,实现了技能提升与劳动增收的同步。目前,学员上岗后月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实现了技能提升与稳定就业的双赢。

  “多层级”并行构建人才新梯队。创新开辟了“广州深造+惠水就业”双向发展双通道,打破地域资源限制,为惠水非遗人才搭建起“登高学习+反哺本土”的成长闭环。目前已精准推选10名优秀学员赴王新元大师工作室跟班学习,近距离研习设计创作、针法技艺与市场运营。深造结束后,团队将进行二次筛选,对潜力人才开展重点培养。这批“种子”人才将返回惠水或派驻订单生产点,承担技艺教学、技术督导、标准制定等职责,实现先进技艺与理念的本土化落地。通过“走出去学、带回来教”的机制,将为惠水培育一支扎根乡土、带不走的非遗人才队伍,逐步构建起互联互通、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梯队。

  当细腻广绣邂逅质朴枫香染,一场跨越山海的非遗融合正在惠水悄然发生。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场“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深刻转化,一幅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经济
   第05版:社会
   第06版:文旅
   第07版:基层
   第08版:民族花环
严治民生收费违规乱象 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一针一线“绣”出共富路 “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重庆百家旅行商走进福泉 共探“千年古城·康旅福地”魅力
紧盯校园食材配送 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公益讲解让科学之旅更有温度
稻浪涌金 丰收入画
黔南日报基层07一针一线“绣”出共富路 “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12 2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