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家风滋养幸福花 手足情共富乡邻亲

  记者   刘茹男   通讯员   陈婷婷

  在龙里县谷脚镇高新村,陈朝宏一家以“和为贵、教为先、情相连、富共奔”的家风,用行动诠释“家和万事兴”的深刻内涵,成为乡邻眼中的幸福典范。

  和美家风

  走进陈家小院,老两口择菜谈笑,儿孙绕膝嬉闹,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份和谐源于陈家代代相传的相处之道。陈朝宏的父母虽是普通农民,没读过多少书,却把“家和万事兴”刻在了骨子里,即使生活困顿也从未红脸争执。母亲常念叨:“舌头和牙齿还会碰呢,一家人哪能没磕碰?各退一步,啥坎儿过不去?”这种包容与豁达,深深烙印在陈家子孙心中。

  陈朝宏父母常常教育子女“做人要正,干活要实”。父母的话,像钉子一样钉在他心里,让陈朝宏始终坚持说话要算数、办事得靠谱。这种朴实的价值观,让他在创业中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生意从不缺斤短两,答应乡亲的事再难也要办到。

  手足同心

  陈家三兄弟的成长轨迹,是家风浸润下“知恩报国”的生动写照。在父母“铭记党恩,发奋学习”的教诲下,三兄弟均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大哥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公安民警,二哥站上三尺讲台培育人才,陈朝宏则返乡创业,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一家人,就该抱团取暖。”这是三兄弟常挂在嘴边的话。陈朝宏初办合作社时,缺资金、缺技术,大哥和二哥便毫不犹豫拿出积蓄支持。如今,三兄弟约定“谁家有难,大伙一起扛”,定期相聚共商家事,将手足之情转化为前行力量。

  反哺乡邻

  2013年,陈朝宏毕业于长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薪资上万元。在很多人眼里,陈朝宏手里捧的是优质“铁饭碗”,于他而言,心中始终有另一份牵挂。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2015年底,陈朝宏决定辞去高薪工作,毅然回乡创业,投身刺梨产业。通过勤学苦练、反复实验、交叉对比,最终研究出刺梨苗非试管克隆快繁育苗技术和电脑自动化培育技术,所培育的刺梨苗远销省内外,踏上了种植精品刺梨苗的致富之路。

  同时,他在高新村流转200亩土地用于打造县研学农场及近郊型农场典范——“十字话农·农场”,发展种植天麻、羊肚菌、蔬菜、草莓……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有7名本地村民成为农场的正式员工。农忙时节,这里还为周边10余户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自今年2月以来,发放务工工资近20万元。

  谈及家庭发展的未来,陈朝宏父亲陈明俊坚定地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陈家将“爱党爱国”写进家训、融入家魂,以“崇德守法”厚植家风。2021年,陈朝宏母亲罗启芝获龙里县“好媳妇”荣誉称号,陈朝宏获龙里县优秀返乡创业大学生荣誉称号。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陈朝宏一家用行动证明:好家风不仅是家庭的幸福密码,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在“和为贵”的底色上,他们以奋斗书写担当,用温情凝聚人心,让文明之花在黔南大地绚丽绽放。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经济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副刊
   第07版:金融
   第08版:基层
“精准施训”助推“高效办成一件事”
都匀制造“链”动东南亚
好家风滋养幸福花 手足情共富乡邻亲
三都:16.8万亩稻田“机收+测产”双保障亩产稳增
抵塘村——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叙事
黔南日报要闻02好家风滋养幸福花 手足情共富乡邻亲 2025-09-25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